探索非遗学科建设之路
2020年12月14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14日第2068期 作者:记者张译心

  本报讯 (记者张译心)12月5—6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国际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社会凝聚的重要载体。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校责无旁贷。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一级巡视员王晨阳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以实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与学科建设是未来发展之路。应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培养力度,在职业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课程,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建成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学科建设有利于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冯骥才认为,现阶段应该更加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恰是科学保护的重要前提。希望学界能够共同努力,在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积极探索,踏实前进。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万建中看来,高校能够在协作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发掘整理和建档、培养相关领域人才、组织开展非遗传承活动等多个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英语系教授丽莎·吉尔曼表示,当前应在高校培养体系中将学术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具体工作中的能力。

  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项目“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平台主办,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承办。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