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飞宇近30年的小说创作历程中,其创作路向是多维的。不少学者从“权力”“欲望”“乡土”“成长”“苦难”等角度对其小说进行过阐释,均属于现实与历史的研究范畴。然而,正如张志忠所指出的,对毕飞宇的研究不能仅仅限定在他“作为先锋小说家转向现实与历史写作的转型”,而应“更为关注他对于普遍人性的揭示”。确实,“人性”是毕飞宇小说贯穿始终的关键词。对人性多重性的捕捉和描写以及对人性的多维度剖析,是毕飞宇小说的重要标识性特征。毕飞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先锋”,更在于他对多重复杂人性的深掘。“人性”正是毕飞宇小说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关键原因,只有剥离和跳出学界既有的研究标签,从人性角度阐释与理解毕飞宇,才能更准确地切入其小说的内核与主旨。
在其小说中,毕飞宇一直执着地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进行多维度剖析。具体而言,他的小说既呈现人性的光芒和温暖,也揭露不为人知的人性弱点,并由此探寻人性本质和解决人性弱点的路径,发掘人性中的坚忍、包容、忍耐与温情等力量。
一方面,在毕飞宇笔下,《哺乳期的女人》《推拿》等小说都闪现出温暖的人性光芒。如《哺乳期的女人》中讲述了留守儿童对母性和母爱的渴求,惠嫂虽被旺旺咬了一口,但她并不计较,反而主动找机会给予旺旺一些母爱。在旺旺遭到爷爷的打骂和众人的讥讽时,惠嫂却“像母兽”,“她的泪水泛起了一脸青光”,流露出她对旺旺的同情与疼爱。毕飞宇在此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温情,是人性中美好与光辉的一面。《推拿》则聚焦于盲人群体,呈现他们为了尊严而不屈不挠的美好人性。他们虽为盲人,却在黑暗世界中格外自尊。例如,盲人都红为了尊严而拒绝演出,其大拇指被推拿中心的门框夹断却拒绝大家的捐款;沙复明自食其力开办推拿中心;王大夫面对收贷人不屈不挠;金嫣虽然备受欺辱却依然大胆追求真正的爱情。这些人物形象无不展现出人性中的尊严与信念之美,呈现出毕飞宇对尊严感的礼赞和对盲人世界的人性观照。在小说《玉米》中,毕飞宇通过乡村底层人物在疼痛中坚持成长和坚忍地活下去的生活理念,展现出一种如玉米般顽强的生命力量,尤其是主人公玉米为了妹妹玉秀能有一份镇上的工作而跪在丈夫面前,闪现出一种亲情温暖和人性光芒。
另一方面,毕飞宇的小说对人性弱点的揭露亦毫不留情,常常一针见血地展露人性中的嫉妒猜疑、自私冷漠、贪婪伪善、阴险狡诈等弱点,挖掘出了人性深处最隐秘的一面。他的小说虽然大都存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然而他总将之进行淡化处理。他主要讲述平凡小人物之间具有普遍性而非具有时代色彩的故事,特定的年代不过是人物与故事的一个暂时性依托。他所呈现的是平凡个体在平凡生活中面对金钱、权力、欲望、名利等诱惑时所呈现出的人性弱点,如《玉米》《平原》《雨天的棉花糖》等小说中的玉米、玉秧、端方、红豆周围的人,都是生活在贫苦、愚昧、落后乡村中的平凡人。他们为了生存或面子而暴露出人性深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呈现出人们面对亲情、爱情、友情、乡情等各种人间至情时的冷酷、残忍与决绝。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反映了毕飞宇对人性弱点的深度发掘与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毕飞宇对人性光芒的呈现与人性弱点的揭露,并非他进行人性书写的创作主旨,而只是其探寻人性本质的两个维度和基点。毕飞宇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寻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人性是难以捉摸的,既没有单纯的善,亦没有绝对的恶。每个人都是善与恶的兼容体,在善与恶之间摇摆。这便是人性的本质。因此,毕飞宇将“人性”当作一面镜子,用它照出世间百态,由此呈现人性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例如,《青衣》中清高的筱燕秋因痴迷于扮演嫦娥而被舞台掌控命运,不惜被老板玩弄于股掌。《推拿》中的人物虽然呈现出的主要是爱、善良、温暖,但同时也暴露出自私、敏感、多疑的人性弱点。通过小说中的这些人物,毕飞宇细致地挖掘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对人性进行多维度剖析。由此,人性的多面性被毫发毕现地展露出来。
不惟如此,毕飞宇在面对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时,还试图探寻克服人性弱点而复归人性光芒的可行路径。在他看来,“我们的身上一直有一个鬼,这个鬼就叫做‘人在人上’”。他认为这是人性弱点的根源,是一种普遍性的存在。因此,毕飞宇进一步提出克服人性弱点的解决路径是揭露与打死“人在人上”这个“鬼”,提倡人人平等,重新寻回人性之美。这呈现出他内心对人性光芒的渴望与探求,也是其小说一以贯之的创作主旨。他对人性的多维剖析与透视、对人性本质和人性弱点之源的探寻,目的都在于重新找回健康美好的人性。这不仅呈现出毕飞宇观照人性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文精神,而且表现出他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与担当。
毕飞宇立足于“人性”立场对普遍人性进行了深入挖掘与多维剖析。如何进一步发掘其小说的人性力量,使之获得世界读者的青睐,这将是颇为必要且至为重要的另一堂“小说课”。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