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媒介·信息:多维度理解网络文学
2021年09月17日 09: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7日第2254期 作者:陈定家

  2021年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是“网络文学30年”,这与2018年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学20年”庆典活动极为相似。2018年以来,有关“网络文学20年”论文出现井喷现象,呈现出一派“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荣景象。谁料3年以后,“网络文学30年”就迫不及待地粉墨登场,“20年”的明日黄花瞬时被碾压。

  这种“穿越”或“重生”的大戏在网络小说里并不罕见,但在学术研究中却非同寻常。为什么网络文学领域总会出现千奇百怪的“逻辑梗”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学术界对网络文学的基本认识远未达成一致。从“文学发展论”的视角看,中国网络文学30年的嬗变轨迹大体可以“漫话”如下:源发于传统(1991—1997),以戏仿经典为特征;借力于技术(1998—2002),以游戏炫技为特色;创业于市场(2003—2013)以收费阅读为标志;爆款于粉丝(2014—2016),以网剧热播为爆点;走红于海外(2016年至今),以“洋人追更”为焦点。网络文学有如一列以技术为轨道、以资本为动力的火车,其利润厚薄取决于乘客多寡。“技术”“资本”和“粉丝”是网络文学的三大支柱,因为这是常识问题,所以反倒更容易被忽视。

  技术市场:纵横天下的资本力量

  在这个技术市场一体化的时代,从文化发展史视角看,角逐技术市场的资本必然是关键角色。倡导“世界文学”的马克思,在1850年的一篇时评文章中说,当英国商船通过美国旧金山频繁往返中国广州等地的时候,“太平洋就会像大西洋在现代,地中海在古代和中世纪一样,起着伟大的世界水路交通线的作用”。马克思的这些论述隐含着一种“全球化”的文明史观: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再到新大陆的发现,以及工业与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其活动空间的扩展有一条清晰的轨迹:从爱琴海到地中海,从地中海到大西洋,再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直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资本的疯狂扩张解放了生产力,市场的飞速拓展导致了全球化。资本征服世界的力量,堪比亚历山大所向无敌的长矛方阵。即便在网络文学这样的精神生产领域,资本仍然拥有物质生产的相同逻辑。

  网络时代,资本在技术市场的角逐更为激烈,甚至可以说,大地与海洋已不足以让其施展拳脚,天空成为了竞争平台。2020年11月,“宇宙网红”马斯克要发送2万颗卫星的信息,在各大微信群一再刷屏,他要织一张“太空网”,把整个“地球市场”一网打尽。有人惊呼,人类开启了“星战时代”,“小小寰球,终成村落”。

  根据资本发展的逻辑可知,“世界文学”及其“海外贸易”是市场扩展的必然结果。当然“网文出海”只是一个比喻,因为自网络文学诞生至今,它就始终在海中,在天上,在地球每个角落。它以“环球同此凉热”的气度,将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传统文学。对于没有国界的网络文学来说,1991年创作于北美的《奋斗与平等》与1998年爆款于中国台湾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究竟何者更适合作为中国网文诞生的起点?如果从技术市场全球化视角看,网文“20年”与“30年”的矛盾不攻自破。

  媒介方式:“虚拟存在”的双重生活

  有人用“四个征服”总结人类史:“车马征服大地,炮舰征服海洋,飞机征服天空,网络征服心灵。”这句戏仿雨果的俏皮话在理与否姑且不论,但“网络征服心灵”的说法,或许能为我们理解网络文学提供一些启示。

  近年来,在笔者参加的许多网络文学评奖活动中,总能听到一些专家对参评网文缺乏网络性的抱怨,特别是一些现实题材作品,除网络传播外,与传统文学毫无二致。但也有不同看法,譬如说:“网络作家过分陶醉于凌空蹈虚的穿越、玄幻故事,远离现实生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网络文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有些网络作家则抱怨评委们囿于传统文学观念的束缚,以致一些真正具有网文特色的好作品,根本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评审。由于不同方面的立场、观念和标准不同,对何为优秀网络文学作品自然会有不同看法。例如,网络写作究竟应该更现实一些,还是应该更超脱一些,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在传统文学语境中,“想象”与“现实”判然有别,网络作家则往往生活在一种“比现实更真实”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当然也要吃饭、睡觉、购物、阅读和写作,但他们对数字化空间的依赖达到了一种前人无法想象的程度。不少年轻人甚至很享受蜗居斗室的“网络原住民”生活,对他们而言,虚拟世界全新的生活体验与交往便利,远非平庸的现实生活世界所能比拟。他们过着与荷马和巴尔扎克完全不同的生活,这一点是我们理解网络文学特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媒介方式对生活的改变,文学观念也随之而变。如今,计算机模拟的虚拟环境足以使漫威迷与网游客沉浸其中,不管身在何处,不知今夕何夕。“重生”“穿越”全靠“虚构”,“玄幻”“修真”无非“想象”。在这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虚构与想象”早已溢出文学艺术的疆界,进入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一个朝朝暮暮被虚拟信息环绕的“网络达人”而言,“虚拟存在”与“现实生活”之间,究竟何者更为真实,似乎不再泾渭分明。这里的“虚拟存在”是17K小说网的一部网络同名小说。小说主角是死去的超级黑客林安旭,因其电脑被外星人侵入,他的灵魂被UFO虚拟为一种生命的终极存在。生活在虚实之间的林安旭,从此睥睨天下,纵横世界。《虚拟存在》就这样为读者创造了一个恣情快意的热血世界。

  信息融合:声像并作的视听盛宴

  理解网络文学的第三个维度是信息融合,即“文字”“图像”“声音”的多层次、多方位和综合性的深度融合。这里的“信息融合”与纯技术领域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不同,它是现代数字化技术与古老的“诗舞乐”传统交相辉映的结晶。丹尼尔·贝尔认为,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主要作用于“本能感觉”的视觉文化,它与作用于语言文字等“条件感觉”的印刷文化判然有别。“本能感觉”的复苏,使阳春白雪式的文学经典不再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专利,目不识丁的文盲也可以通过影像技术,走进经典艺术的殿堂。如在电视剧《将夜》面前,成人与儿童可以在“共同消费”的层面上观赏佳作,但对于阅读原著来说,识字与否就成了“条件感觉”的试金石。当然,贝尔所说的不过是“信息融合”处于“模拟阶段”的电视文化。网络时代,随着“信息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像数字化再造工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人物造型和声音合成方面数字化替身如此完美,以至于享受视听盛宴的粉丝们根本觉察不到声像拼贴的违和感。

  这里姑且以中国网文海外发展为例。2020年11月,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网络文学出海发展白皮书》指出:“截至2019年,国内向海外输出网络文学作品1万多部,覆盖4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2019年翻译网络文学作品3000余部。”目前,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达数亿元,用户数量达数千万。翻译规模扩大,原创全球开花,IP协同出海,网络文学全球产业链渐趋成熟,一个互联互通的“网络文学共同体”呼之欲出。一时间,网络文学被打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国际新名片。“网文出海”成为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文章成百上千。但人们似乎普遍忽略了信息融合的影响,尤其是“影漫游”的多维联动产业链所作的贡献。

  在网文海外传播方面,较早接触网文IP的东南亚读者,以及其他汉语文化辐射圈内的网文用户,对《步步惊心》《甄嬛传》《芈月传》《花千骨》《斗破苍穹》等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大加追捧,那些看完电视剧仍然意犹未尽的粉丝们,往往还会捧起原作“重温经典”。媒体盛传的北美中国网文粉丝疯狂追更的情况尽管有夸张成分,但IP流量阅读占比明显突出了信息融合的优势。随着“传音控股”在非洲市场上的成功布局,阅文推出的“新阅读”App“ficool”,对非洲市场读者规模似乎也信心满满。尤其是随着影视、动漫和游戏等后续产业链的延伸,网络文学借力信息融合技术,用户市场前景可期。

  必须指出的是,“技术市场”“媒介方式”“信息融合”的说法,只是试图勾勒出一个理解网络文学的粗糙框架,意在换一个角度探讨网络文学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