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视域下的网络文学评价
2021年09月17日 09: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7日第2254期 作者:江秀廷

  网络文学评价可大体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类标准。以思想性(如批判意识、情感关怀)和艺术性(如人物塑造、语言风格)为中心的微观评价,更加适合传统文学,面对体量庞大、泥沙俱下的网络文学则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将网络文学看作一个整体,从传播学、产业组织学和媒介发生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这种不区分体裁、题材的宏观视域,之于生命力鲜活的网络叙事,总给人带来言不及物和隔靴搔痒之感。

  网络文学的主体是网络小说,网络小说以类型化故事的形式存在于网络空间里。作品首先被分为“男性向”和“女性向”两大类,下面包含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现实、军事、历史、游戏、体育、科幻、悬疑等十几种类型。因此,当下的网络文学评价应采用中观标准,即以不同类型的叙事套路和故事模式为核心的批评实践。这种评价以类型学为方法论基础,能够穿越形式与内容、历时与共时、文本与社会,通过类型指认、叙事语法归纳和价值观照,把握每一种类型的基本艺术特征。

  叙事语法的生成与更新

  每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背后都有一套成熟的叙事语法,叙事语法旨在建立一套叙事共同模式的规律和符号系统。在探讨叙事语法方面,研究者有着不同的切入路径:普洛普注重人物塑造,他从俄国民间故事里总结出31种角色功能,探讨故事的发生规律;格雷马斯从情节出发,侧重于小说情节的行动模态,将其划分为“产生欲望”“具备能力”“实现目标”和“得到奖赏”四个阶段。正是借助二者的研究方法,陈平原将武侠小说的叙事语法分为“浪迹天涯”“快意恩仇”“笑傲江湖”和“仗剑行侠”。

  网络类型小说之间的区别本质上就是叙事语法的不同,以网络玄幻小说与都市言情小说为例,前者以“升级”为核心,主人公往往在异时空空间里,通过形式多样的“金手指”不断进化,最终以成功取代成长。后者则以“情爱”为核心,讲述青年男女在城市职场、都市校园里的恋爱和婚姻经历,通过设置偶遇、误解、冲突结构故事,最终男女双方完成考验,或确定恋爱关系,或嫁娶生子。每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都会出现一部或多部典范性作品,为读者带来相对固定的阅读期待,如《诛仙》(萧鼎)之于仙侠小说,《斗罗大陆》(唐家三少)之于玄幻小说,《全职高手》(蝴蝶蓝)之于网游小说等。但是,叙事语法在带来一种网络类型小说生成、凝定的同时,也必然造成大量的模式化、重复性写作,即叙事成规的出现,这无疑会损害故事的新鲜感,引起阅读者的审美疲劳。

  一种类型只有通过不断自我更新,才能保持健康发展。创新方式大致有两种,在一种类型小说的内部,通过更新原有的叙事模式、套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网络历史小说中,架空历史即是对史实型历史小说的超越,穿越、重生的出现更是对固有套路的突破,而赘婿流、废柴流的生成,一改主人公绝对拼搏励志、积极正面的形象设定,为读者带来陌生化的阅读体验。同时,“破圈”是另一种打破叙事成规的有效方式。某一类型的网络小说吸收其他类型的质素,有效整合后便会带来很多新意,这种兼类叙事的写作策略能够有效扩大阅读者群体,如网络军事小说里加入武侠、言情元素,就能为冰冷、残酷的战争增添一抹温情。“破圈”也可以在横向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像同人小说、网游小说、轻小说等二次元类小说,是传统通俗文学里没有的,但能够从欧美、日本文学和文化中找到根源。

  文化内核的继承与发展

  网络文学继承了传统通俗文学与世俗沟通的民间性特征,文学性方面的不足并不能掩盖文本背后文化的丰富性。类型与文化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对位关系,即几乎每一种类型小说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核”。无论是仙侠、玄幻、历史、言情等网络“大众文”,还是灵异恐怖、侦探推理等网络“小众文”,“文化内核”都能够很容易地被提炼出来。例如,仙道文化、侠义精神是网络仙侠小说的“文化内核”,在《诛仙》《仙路烟尘》《仙剑奇侠传》《凡人修仙传》等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寻仙访道、江湖仇杀,又能找到法宝、灵石、符咒、仙器等文化符号,关键是写作者们抓住了仙道、侠义文化的本质:浪漫洒脱、无拘无束的“仙气”和行侠仗义、救危扶困的“侠气”。在网络历史小说中,爱国主义、开拓精神则是其共有的“文化内核”,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又有个性化阐释。小众文里的灵异恐怖类小说,上承《搜神记》《灵鬼志》,下接《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巫鬼传统、神道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因为类型与文化的对位关系,我们必须在精准地辨析、归纳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所包含的文化进行价值判断。一些小说过分追求娱乐性、消费性,与色情、暴力和封建思想文化有着紧密关联,损害了该类型小说的精神品格,阻碍其健康发展。以网络侦探小说为例,它深受中国传统公案小说的影响,贯穿其中的“因果报应”“青天(清官)心理”“万恶淫为首”“重人治轻法治”等文化道德观念,严重制约了现代化转型,因而导致这种类型没有“借网而起”,影响力大不如前。所以,我们需要适当地引导、改造大众文化,将其与时代、现实紧密联系起来。

  自2014年起,国家开始提倡“正能量”“主流化”的网络现实题材创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一类作品格调高昂、气势恢宏,如《大江东去》《复兴之路》《浩荡》等,依靠宏大叙事再现改革开放的筚路蓝缕,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与自强不息。另一类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真正践行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中,扶贫支教小说和“抗疫文学”最具代表性:《明月度关山》《故园的呼唤》《我的草原星光璀璨》等作品深入扶贫一线,塑造了一大批有理想、能吃苦的时代青年,展现了网络小说作者的时代担当和责任意识。面对汹涌而至的新冠病毒,《春天见》《共和国医者》《白衣执甲》等抗疫主题的网络文学作品顺时而生,礼赞生命、讴歌奉献。正是在时代文化感召下,现实题材网络小说弘扬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一种“盛世气象”——昂扬勃发的生命力和乐观主义的精神格调。

  商业模式的建立与突破

  网络文学的生存模式影响网络文学评价,而不同的机制模式离不开类型小说的生产空间。网络文学诞生之初,网络空间只是写手们追求“文学梦”、宣泄情绪的空间场域,而榕树下就在这时建立了“编辑审核”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网络文学的主要形态是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此后,以天涯论坛为代表的“聚啸山林”模式重视粉丝的聚集效应,“煮酒论史”“舞文弄墨”“莲蓬鬼话”等板块下聚集了大量的作家、读者,将线上连载和线下出版有效结合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文学的商业性不断增强,以起点中文网为首的商业网站推行“VIP付费订阅”模式,该模式借助此后的IP版权开发得到进一步巩固,类型小说因而成为网络文学的主流。

  近年来,网络文学又走到了模式转型的重要关口,网络文学由求量到提质的共识基本达成。例如,豆瓣网于2011年推出了“豆瓣阅读”数字出版平台,以形式多样的大赛和视听同步开发的方式鼓励原创、挖掘新人。中短篇小说重新受到重视,悬疑、推理等小众类型小说发展势头良好。另外,“免费模式”也正在撬动着原有的收费模式,像“番茄小说”这样的免费阅读平台正在快速崛起。在转型的过程中,大到网络文学的盈利方式,小到作品的叙事进程,都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从野蛮生长到商业模式建立,网络文学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评价标准也随之改变。如何优化网络文学类型与评价之间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评价方式,这是值得每一位网络文学研究者认真思考的。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建构研究”(18ZDA28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