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国明朝恢复“册封体制”后,大规模文化交流在周边积极展开,琉球亦开始纳入其中。史书记载琉球三山时代(14—15世纪)的中山察度王即已向化中国,积极朝贡并请求册封。王国进入17世纪以后,列岛内部应激生变、出现史称“中国化”文化受容过程,从生活文化到意识形态,上至佛教、儒教,下至筷子、品茶和建筑,均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过程。
典章制度影响列岛全貌
明代时,琉球接受中国历法,奉明朝为正朔,正统元年(1436)再度获赐《大统历》。
传统教育上,早期琉球“无君臣上下之节、拜伏之礼,父子同床而寝”。信仰御岳崇拜(泛灵、山川河流森林草木),其后儒教传入,受影响很大,一度成为国教。孔庙祭祀传承有序。琉球被萨摩藩控制后其影响式微(限久米三十六姓后裔)。不过当时,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办学授业培养人才思想已成为琉球的制度性选择。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京师国子监内特设琉球学馆,供琉球子弟读书和生活。琉球本土原来没有教育机构,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来培养人才。1718年,程顺则在久米村(即唐营,中国人后裔聚居的村落)设立了明伦堂;1798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于王府北,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教育体系开始确立。尚温王下令开办国学和乡学,极大地推动了琉球儒学的发展。当时前往中国的琉球人很多,有使臣、留学生、水手和商人等,而人数最多的是留学生。一部分留学生是王室亲族和大臣子弟,即“官生”,入京都国子监读书,称“唐监生”。尚真王起,多为久米子弟。另一部分在福州学习,称“勤学人”。他们多数是久米村人。不管是官生还是勤学人,他们在南京或北京、福州学习的内容广泛,既有儒学、天文、地理、医学、音乐、绘画等人文知识,也有冶炼、造船、铸钱、烧瓷、烧墨、制茶、制糖、制伞等实学技艺。
琉球汉文学和书法方面也是硕果累累,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后来为救国而不惜自绝的林世功,就是琉球汉文学修养杰出者之一。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音乐、戏曲、国画、文学、陶瓷艺术、雕刻等在琉球都有所传播和影响。如御座乐,是历史上伴随着琉球入贡、庆贺、谢恩以及中国册封使团遣琉等政治交往活动过程中,由中国传播到琉球的音乐流变而来,成为了琉球王国宫廷仪式音乐。因其在室内以端坐形式为王公贵族演奏,故名“御座乐”。它包括用乐器合奏的“乐”与加入歌唱的“唱曲”。作为琉球国王招待宾客的一种礼仪音乐,它主要在款待中国册封使、江户朝贡等场合演奏。再比如,琉球御冠船踊音乐也受到了一些中国音乐的影响。琉球人特有的乐器“三蛇线”,其原形为中国的三弦。东恩纳宽惇在其《三弦考》一书中也考证说,三弦最早是从福州传到琉球的。三弦传到琉球,不仅仅是中国的音乐艺术传到琉球,也是乐器制作的手工艺传到琉球。
传统的琉球舞蹈和戏剧“组踊”与日本的舞蹈和戏剧不完全相同,有闽南文化和马来文化的特色。据明姚旅《露书》及《琉球人座乐并跃图》等记叙,中国册封使节带去了乐舞与戏曲如《姜诗》《王祥》《风筝记》《昭君和番》以及《和番》《借衣靴》和其他音乐舞蹈节目。琉球人则为迎接中国使节而编排了大型乐舞《御冠船踊》,迄今仍在流传。琉球的歌舞《团扇曲》(六童舞)、《笠舞曲》(四童舞)、《兰花曲》(三童舞),总名为《太平歌》。其中《团扇曲》《笠舞曲》一直流传到现在。当时所演戏曲《鹤、龟二儿复父仇》,现在仍在上演。
琉球最广为人知的传统武术就是所谓的“手(ティー)”。“手”亦称“唐手”或“唐手拳”,是现代空手道的原型。人们大都认为,“手”是由中国福建一带的武术在琉球发展而成。中国武术由明朝闽人三十六姓(约数)带往琉球,结合了琉球当地一些格斗技术,发展成琉球特有的武术——唐手。后来唐手发展成了现代的空手道,并且在琉球落地后也形成了各种流派。其中有不少武术家曾拜中国武术家为师,有的甚至远赴中国切磋武艺。
宗教上,琉球早期“俗事山海之神,祭以淆酒”。这时开始亦祀关圣、观音、土地、妈祖诸神。民俗信仰方面,也颇为中国化,比如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也传承至今。冲绳很多地方特别是老城区,各家各户的房屋屋顶及墙面上,多饰有憨态可掬的石狮子。它们形态各异,有的立在屋顶、院墙上,有的蹲守在门前,有单有双。甚至连新建的高层公寓门口也能发现成对的石狮子。还有墙根底下的“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也随处可见。冲绳石狮子和“石敢当”的习俗,与历史上的闽人东渡有极大的关系。福建临海多风灾,为了镇风止煞,便有将石狮子立于屋顶或镇在风口的习俗,称风狮爷或石狮公。在冲绳,它们被叫做“Shisa”(发音和中文的“狮子”十分接近)。
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
琉球王国传统意识形态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五伦为道德准则。琉球国内建有文庙,用来祭祀孔子和学习他的著作。庙中制度礼仪都依《会典》。民间也信奉一些源自中国的神祇如关公、妈祖等。1719年,琉球国在文庙的南边建起了明伦堂,成为府学(市级别的学校)。从中国人聚居的久米村,挑选一名任通事官职的人来担任府学讲解师,每月按一定的时间和课时讲读康熙皇帝的训谕“圣谕衍义”。每个月的三、六、九日还要请紫巾大夫到讲堂讲学,对学生解释中国朝贡典礼、考察学生的勤惰,以便选拔有才的人保举做官。琉球国内的儒教教学从8岁开始,学校安排“通事中”一人为训诂师,教授他们学习。1798年琉球王尚温建国学又建乡学三所,国中子弟由乡学选入国学,琉球的教育体系开始确立。这种儒学讲座在孔庙迄今延续。
诸如语言方面,古代琉球的官方语言特别是早期皆用汉语,包括饮食、音乐、建筑、典章制度、姓氏命名等方面,无不援用汉字。琉球人崇尚汉学,士族皆有汉姓,士族男子皆有唐名,民族服饰琉装也受到汉服影响。官员品秩亦仿照中国分为九品。需要说明的是,汉语书面语影响极大,但并没有成为通用口语。
传统信仰风俗习惯方面,古代琉球以夏历为历法,节日春节(旧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都在琉球有所传播,风水学说也在列岛广为传播。
中国人文史地传统也影响了琉球。造于1458年的“万国津梁钟”, 铭文全由汉字铸刻而成,“琉球国者,以大明为辅车,以日域为唇齿,在此二中间涌出之蓬莱岛也。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异产至宝,充满十方刹……”喻示了中琉日之间的结构关系。
康熙皇帝曾派遣平安和丰盛额两位随侍皇帝研习西洋科技的宦官作为技术官僚出使琉球(1719—1720年),主持了琉球全图(《琉球地图》《琉球三十六岛图》)的测绘工作。1650年,琉球国自撰的第一部国史《中山世鉴》首次以“自者”的角度,对王国和列岛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叙述。1697—1701年间,第一部用汉文撰写的《中山世谱》问世,叙述了琉球的开创及与中国(正卷)及萨摩藩(附卷)之间的往来历史,由蔡铎与蔡温父子完成。
综上所见,此一时期,琉球王国的确在其生活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全面导入了中国古典文化的要素且有所创新,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琉球文化传统。
(作者系日本冲绳大学人文学部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