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
2020年05月13日 09: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3日第1924期 作者:杨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服务国家治理为旨归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现代传播格局重构的问题,更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仅是为了提升新闻舆论宣传的能力水平,更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项基本要求。当前,我国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建构和打造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如何真正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参与的全球治理问题为聚焦点,探讨重大国际舆情面前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构建问题。

  首先,我们应当聚焦于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面向之一——全球传播治理问题,探索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路径。一是系统把握全球治理格局的历史变迁及全球治理格局产生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并紧密结合中国特色新型国际关系面临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挑战,揭示中国特色内宣外宣联动机制的历史、现状与运行机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二是在把握全媒体传播与全球治理之间的逻辑关系、互动原理和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与突破点,并重点结合重大国际舆情案例,探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内宣外宣联动机制的现实问题和一般规律,厘清全球治理格局中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和策略选择。三是紧密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新问题、新变化和新趋势,围绕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以及技术支撑、管理创新等核心要素,构建全球治理格局中内宣外宣联动的全媒体国际传播创新体系。

  其次,以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宗旨,以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为支撑,以传播话语体系和传播模式与策略创新为基本途径,构建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在这一问题上,笔者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设想。

  一是构建多元协同参与的国际传播主体格局。实际上,这就是要在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需要的基础上,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出发构建我国“政府—媒体—社会(公众)”三位一体的多元国际传播主体架构,深入探索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构建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参与主体比较单一,以政府、官方机构和媒体等官方角色为主的“独角戏”式的传播主体格局,并建立更加适应全球治理需要的国际传播多元主体协同发声的“大合唱”式格局,以降低或消除来自国际舆论场不必要的质疑和抵触,达到增强国际传播效果的目的。

  二是建立能够承载和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的全媒体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也是我国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内在要求与核心理念,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和话语源头,更是对外传播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建构和优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的新使命。建构中国自己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关键在于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中国人的故事、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与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等。总之,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球治理语境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思想和着力点,构建中国自己的全媒体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将中国价值观融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之中,从而全方位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三是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的融合媒体矩阵。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新媒体技术背景下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主流媒体与商业媒体、专业媒体与社交媒体及国内媒体与国外媒体的关系。在当前国际传播的格局下,既要发挥好国际传播主流旗舰媒体的核心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日益不可替代的显著作用,打造全媒体国际传播的融合媒体矩阵。为此,既要建立多媒体深度融合的联动机制,体现融合意识;又要打造合理的媒体矩阵,突出旗舰媒体的核心作用,有重点意识;更要积极运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媒体技术,具有超前意识。

  四是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中国方案的现实需求,探索我国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战略定位、框架选择与模式创新。从战略定位上,应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导向,坚守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传播理念上,应当弱化政治色彩、强化文化吸引力,弱化崛起理念、强化共享理念,弱化同一传播、强化差异传播;在传播策略上,应当由官方视角向平民视角转向,由宏大叙事向具象叙事转向,由专业媒体向社交媒体转向,由刻意宣传向自然展示转向,由传播观点向讲述故事转向,由“中国为主”向“全球视野”转向,由受众思维向用户思维转向,由单一内容向多元内容转向,由“为外而外”向“国内国外”统筹兼顾转向等。

  最后,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全媒体国际传播效果评价机制,既是构建中国特色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有效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的必要条件。这既要求我们建立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又要求我们合理设计效果测评方案,诸如怎样通过文本编码、数据挖掘、语义分析、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得所需的数据资料,建立切实可行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价机制,以有效衡量国际传播内容的效果,并探索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策略等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而为不断优化和完善全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社会舆情治理研究”(18AXW01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广东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