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
2020年05月13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13日第1924期 作者:张举玺 霍龚云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与实施,中国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国家与人民交往日益密切。在与这些地区人民交往和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跨文化传播问题。

  第一,理解跨文化传播的价值意义。跨文化传播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是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的过程,主要涉及人类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的现象。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语境,其特殊性在于这种文化的制约和指引功能具有多元复杂性,不同文化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现实。交流者的固有背景、经历和差异,可能会使交流异常艰难,甚至无法展开。这种交流的关键因素是文化以及文化对双方交流行为的影响。文化决定着交流者的信仰、价值观和世界观,决定着交流者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以及与他者的联系方式。跨文化交流主要有两种交流方式:国际交往和国内交往。国际交往是指那些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个体、群体和组织之间的交往。国内交往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中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之间的交流。本文聚焦的是国际交往。

  跨文化传播是一个古老话题,可以说是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文明之日起就产生的一种交流活动。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为推进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跨文化传播作为一门学科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者爱德华·霍尔等学者创立的,在我国也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进行交流、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以及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与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交叉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十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跨文化传播学逐步进入中国学界,以外语教学和国际关系学者为主力,陆续引入国外相关跨文化传播理论,并做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学科建设工作。虽然中国学界对跨文化传播学的学术边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但这并不妨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与话语在中国学术和社会实践中的渗透及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交通和通信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跨文化传播活动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移动终端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当前,面对中国崛起的大好局势与瞬息万变的复杂国际关系,认真研究与借鉴跨文化传播的技术与理念,对于加强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营造有利于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赢得国际舆论话语权,无疑也是有效举措之一。

  第二,重视跨文化传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世界了解中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本身必然涉及跨文化传播,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和重视跨文化传播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免影响传播效果。

  一是误读问题。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读,是指一种文化在解析另一种文化时出现的错误理解和评估。误读可以发生在传播者环节、文本环节或接受者环节。误读可分为有意识的误读和无意识的误读。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得当的翻译都是造成误读的原因。误读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但更多是消极的。不管是哪种误读,都会对讲好中国故事带来消极影响。避免误读现象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必要条件。

  二是禁忌问题。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之前,我们要了解受众国的忌讳与文化。比如,“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的居民以单数为美,忌讳黄色,喜欢白色;喜欢反语祝愿、认为周一不吉利等。因此,做好对外传播工作,要建立受众国故事库,考虑不同国家的文化习惯以及接收对象的“接受视野”,思考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对方认同我们的文化,做到有的放矢。

  三是文化特色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目的是让珍贵而悠久的中国文化被越来越多的民族所了解和认同,焕发出新的活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形式丰富多样,体现着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因此,在考虑规避受众国文化与习俗禁忌的基础上,我们仍然要坚持民族文化特色。只有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才有基础和动力。不能为了获得受众国的认可,对中国文化做出很大改动,弄得面目全非。我们应当把握好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四是国际政治关系问题。国际政治是一种复杂的、处于运动形态中的国际范围的社会现象,它反映十分复杂的国际关系。其中,有外交关系、经济关系、宗教关系、民族关系、地域关系、集团关系等。国际政治关系既有反映普遍性、共同性问题的政治关系需要调整,也有反映特殊性、个别性问题的政治关系需要调整。只有正确把握国际政治关系,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才能够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推进跨文化传播实践,讲好中国故事。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目前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中,我们应在深入研究和解决跨文化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增强对外传播技巧,使国外受众更好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

  首先,选好中国故事。文化传播需要重视内容质量,在推进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我们所选择的故事可以具备这样一些特征。一是体现民族文化特色,能凸显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根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形成中国人思维和性格的基础,其所包含的各种元素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能够为世界发展提供经验和借鉴,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土壤和活跃的思维舞台。二是反映大众的生活、普通人的经历,表达当下中国现实和时代精神,这样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三是在文化传播时仔细考虑受众国民众的民族文化、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因素,让受众方更好接受中国故事。

  其次,提升故事感染力。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具备超强的叙事能力,使中国故事吸引人、感动人。中国故事的内容应当真实、全面、生动。对此,传播者可以借鉴和掌握新闻写作中的一些技巧与规律。比如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时候,尽量使用短句子、短段落,情节叙述生动、事物描写具体、人物性格鲜明等。同时,选取典型人物,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可视可感的细节,让主人公和事件活起来,增强故事感染力。

  最后,培养善于从事跨文化传播的专业人才。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在世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呈现为复杂的交流网络,这一全球化复杂性交流网络,决定着人们的信息传递行为和沟通活动,特别是职业化信息传递行为和沟通活动,越来越具有跨文化和国际化传播特征。这就要求信息传播主体,特别是以信息传播为职业的新闻记者,应当是多学科知识拥有者,不仅需要掌握多种语言作为开展传播的基础,而且需要了解受众国的经济政治等情况和文化传统,熟悉新闻传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规范,从而增强传播技能、提升传播效果。与国际传播战略目标相比,目前我国从事国际传播的记者队伍在规模、素质和结构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我国新闻媒体聘用的从事对外宣传的新闻记者,往往是外语专业毕业且文笔较好者,或者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且外语水平较高者。新闻媒体及相关外宣部门对同时拥有以上两种知识背景和职业技能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为此,从2009年开始,一些高校开展试点,招收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集中大量资源和力量,为新闻媒体培养国际传播后备人才。但是,高质量的国际传播人才仍然难以满足需求,人才储备速度跟不上传播事业扩展速度。因此,我们应继续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工作,为提高跨文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俄媒体合作与国际舆论话语权构建研究”(17ZDA289)、河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教社科〔2017〕7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郑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