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凸显了这一论断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我们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遵循。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关系到党和国家及人民的命运,是当前和今后需要长期加强的紧迫任务。
国家治理既体现在日常社会运行中,也体现在国家和社会面临重大挑战时。疫情防控既是检验我国当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所上的一堂大课。疫情发生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团结奋战,迅速形成了全国一盘棋防控疫情的局面。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防控工作开展越趋有序,防控措施推进越趋有力。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打赢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
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是抗击疫情的最大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福祉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核心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战胜无数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其根源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党中央及时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指导湖北省全面加强防控一线工作。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是当前抗击疫情发挥最大制度优势的关键所在。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强大保障
国家治理体系是党和国家管理国家事务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制度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多方面内容。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特别是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件的效果。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和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飞跃,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了党的领导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各方面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在经历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地震灾害等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后,我国的应急反应和抗击重大灾害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此次疫情是一种突发性的社会灾害,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广、治理难度之大前所未有。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党中央审时度势,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国力克时艰,无论是武汉的暂时“封城”,还是城乡社区的全民防控;无论是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快速建立,还是几个方舱医院的跟进设立;无论是全国19个省市对口支援湖北16个市州及县级市,还是全国各地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响应,都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强大的全民动员能力和战时处置能力,对避免疫情的进一步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在眉睫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国家治理面临许多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我们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不断发展,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突发性的灾害,我们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需要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但疫情的肆虐蔓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带来重大威胁,需要我们快速反应,科学决策。这次疫情也暴露了我国个别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各地区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表现参差不齐,社会反响不一,个别地方政府措施不力,造成局部区域疫情控制不力。中央和有关省市已开始调查、处置相关事件,一大批干部认真履职、成绩突出,也有个别干部能力不足、责任心不强被免职甚至追责,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经验、深刻吸取教训。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一个渐进提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疫情当前,我们应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特别是抗击重大灾害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查漏补缺,进行研究和部署。鼓励不断创新、勇于探索,及时对基层创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进行凝练提高,不断推动各方面制度完善,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从而为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做出扎实有效的工作。
(作者系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天津外国语大学“一带一路”天津战略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