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疫情防控的新途径
2020年02月17日 0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2月17日第1866期 作者:王斌 张丹璇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仍在全国蔓延。由于人群对病毒普遍具有易感性,疫情传播较快,防控难度不断加大。从临床诊治情况来看,目前暂无直接有效地抗新型冠状病毒药物,这无疑又增加了医疗救治的难度。

  现阶段,人类防控疫情的长效方法之一是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近年来,学界提出了体医结合的理念。体医结合是指把体育运动的方式、方法与现代医学理念和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医疗的各个环节中科学地融入体育运动的元素,达到增强人体体质、愉悦身心、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目的。在疫情防控中,体医结合的主要作用环节为降低易感人群的易感性和重症率,其作用机理为体育锻炼能有效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改善负性情绪。

  首先是增强免疫力。从此次疫情的易感人群来看,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发展较为严重。这提示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基础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体质健康和机体免疫力是降低感染风险和重症率的可能方法之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指出,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自身免疫力是避免被感染的最重要手段。

  体育锻炼可有效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和适应能力,强大的心肺功能可改善全身的新陈代谢;促进人体内重要激素的分泌,加快骨髓生成白细胞的速度,强化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能力。此外,长期规律的体育锻炼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监视能力,起到抗炎作用,降低众多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提高人群普遍体质健康水平和防病抗病能力等。

  体育锻炼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降低基础疾病发病率,降低感染人群重症率的可能性;但不当的体育锻炼不仅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反而会抑制免疫功能,增加机体感染病毒的风险,尤其是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的风险。因此,疫情防控中的体医结合在于增加锻炼的科学性,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注意急性锻炼后的免疫窗口期,避免因运动导致的感染风险。

  其次是改善负性情绪。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健康民众极易表现出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过度关注。但因各方面的信息不对称,反而导致焦虑增加、恐惧感增大、过度紧张等负性情绪的形成。此外,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医务人员以及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也面临着多样化的情绪威胁,如面对大量病患出现的紧张、焦虑情绪等。当个体长时间处于焦虑情绪或压力中,会增加皮质醇的释放,皮质醇水平持续过高易导致身体免疫系统功能的降低,增加机体对传染性疾病的易感度。

  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具有调节情绪、宣泄情感、缓解压力的作用。对于身体健康的普通民众而言,在疫情高发不能外出期间,可在家中积极利用有限的空间与器材进行体育锻炼,以帮助降低因疫情带来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如可以组织家人进行运动拉伸、功能训练、瑜伽、有氧耐力训练、力量练习、快乐体操、情绪调节练习、亲子健身等运动。而对于抗击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来说,适当的体育锻炼已被证实能够有效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因此,可以分批次地组织前线的医护人员每隔一两个小时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正念训练等运动,以确保他们能够有良好的情绪抗击疫情。

  笔者以为,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体医结合”的作用,快速推动体育与医疗不断走向深度融合发展,可以选择以下三条路径。

  一是以反思此次疫情为契机,建立和健全体医结合的服务体系。国家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加强分工协作,共同建立起体医结合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体医结合服务机构的场地设施标准、设备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人才培养与认证标准和评价标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体医结合的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建立体医结合的健康管理与服务模式,与医疗机构深度融合。卫生部门和体育部门共同确定医疗机构和运动机构在预防、治疗和康复期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实现医疗机构与运动机构服务的有效对接。在临床诊疗体系中强调体育非医疗手段和医疗卫生手段并重,结合不同医务科室,营造医疗卫生人员与体育健身专家合作的多重界面。基于分级诊疗,提供体质健康检测、运动处方干预的针对性服务,充分发挥体育在不同病种的预防、治疗与康复中的功效。以此次疫情为例,对于病愈康复期人群,医生与体育健身专家可以共同制定运动康复方案,建立包括健康指标、疾病档案、机能诊断指标在内的综合数据库,方便各方实施康复情况跟踪、掌握训练状况。

  二是以社区为体医结合的落脚点,完善健康管理模式。社区是承接人民群众对健康追求的主要落脚点,在慢性疾病防治、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康复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此次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全民防疫动员经验表明,把社区作为体医结合的落脚点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我们也发现,社区缺少必要的体医结合专业人才。因此,建议社区医疗机构加强与体育相关部门的合作,完善体质监测和评估机制,聘请相关专家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健康服务,针对群体特点积极开展运动处方制定工作,特别注意为易感人群及医疗服务人员制定运动处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的健身健康活动。在医疗人员和易感人群的示范和影响下,引导社区各个年龄层广泛开展健身健康活动,完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形成社区医疗防疫的长效机制。

  三是构建居家科学健身服务平台,加强运动处方库建设。在当前疫情下,应大力倡导居家科学健身。组建以体育专家、医疗卫生专家等构成的科学健身指导团队,线上运用微信、抖音、微博等媒介推广健身视频指导民众居家科学锻炼,线下汇编《居家科学健身实操教程》供民众阅读学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构建科学健身服务平台。运动处方是体医结合、防病治病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个性化制定疫情防控期间的有氧运动、康复运动等训练方案,研制《疫情易感人群的运动处方》。教会民众对自身体质评测的简易方法,传授运动负荷的监测和控制方法,提倡科学地控制运动负荷,找到适合自身的训练方法和负荷。通过上述方式尽最大可能减少易感人群的规模,从而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的发病率。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