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实现中国学术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的中国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国学术领域的改革开放、中国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中国学术“走出去”和获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前提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只有中国学术“走出去”,才能让世界真正了解“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才能真正引领国际学术话语。
要改变中国学术声音弱小的状况,需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为了解决在西方话语影响下出现的文学批评脱离文本及伦理道德严重缺位的现实,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中国学者共同努力创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经过15年的发展,文学伦理学批评取得重要成就: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伦理选择理论;建立了以伦理选择活动、道德选择、伦理身份、伦理环境或语境、自由意志、理性意志等为核心的批评话语体系,从而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建成了以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会及其会刊《文学跨学科研究》(A&HCI 期刊)为载体的学术研究平台;借助国际知名出版媒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加速了国际传播,而且还做到了引领国际学术话语;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建构理论的同时不断向跨学科领域拓展,为理论完善和深入发展进行学术储备。
目前,有关中国学术“走出去”问题的讨论较多,如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走出去”的途径与方法、中国学术外译与传播等。但是,中国学术怎样才能真正“走出去”,怎样才能引领国际学术话语等问题,讨论较少。实际上,是关于中国学术“走出去”的评价标准的讨论。中国学术“走出去”,可以考虑从学术观点的国际传播、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同行专家的评价以及国际合作研究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一是学术观点的国际发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学术观点的国际传播。同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相比,学术论文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快速传播,读者容易在大型数据库中快速检索并迅速获取原文,也可以借助论文摘要、关键词和参考文献快速获取论文的基本观点。因此,学术论文在学术传播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影响日益扩大,是目前学术传播的主要也是最重要方式。
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前提。文学伦理学批评自2004年在中国创建以来,特别强调以中外学者交流和对话的形式推动学术论文的国际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推出的专刊或专栏,就是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相互交流与合作研究的结果。同时,多国出版的期刊杂志,也不断刊发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论文和评论文章,传播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
由于这些期刊发表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影响广泛,不仅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致力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而且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接受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参与其中,构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国际学术共同体。
二是国际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学术共同体代表一个学术群体,能够超越个人偏见并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一种学术理论或者学术观点的价值进行评估和评价,推动学术传播,促进学术研究。从学术评价来说,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具有权威性。一般而言,国际学术共同体是由学术期刊、学术组织、学术会议等代表的,因此它的评价可以看作学术理论、学术观点、学术思潮国际传播的标准。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中国学者创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得到学术共同体的高度关注和积极评价。
三是同行专家评价。学术共同体的评价是中国学术能否在国际上被认同和接受的试金石,无疑十分重要。来自不同学校、国家和地区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同行专家,他们的评价是对学术共同体评价的进一步确认。一种学术理论的学术价值以及是否被广泛接受,可以通过同行专家的评价进行正确评估。
文学伦理学批评在走向国际的过程中,得到了美国、欧洲、亚洲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知名学者的积极评价。例如,斯坦福大学讲座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现代语言学会前会长、美国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Marjorie Perloff说:“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读者重拾和发掘了文学的伦理价值,唤醒了文学的道德责任。”
美国当代著名诗人及诗歌理论家、美国阿拉巴马大学英语系讲座教授Hank Lazer发表专题论文,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 “从一个特别的文化与历史视角改变着、挑战着并且活跃着世界范围内关于文学和文学研究价值的讨论与创作”。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系教授Tomo Virk在2018年底出版的新著《文学研究的伦理转向》中,专门讨论了中国学者创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人文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乔治斯·梵·邓·阿贝勒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倡导的在历时的语境中从伦理的角度思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间的伦理秩序和道德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人类伦理道德标准的流变轨迹。”“在西语理论过于倚重政治话语的当下,文学伦理学批评对于文学批评向德育和审美功能的回归提供了动力。”
从以上评论可以看出,外国同行专家对中国学者创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不仅没有偏见,相反是持论公允,客观评价。这也表明,追求学术真理对于中外学者来说目标都是一致的。从外国学者对中国学者创立的理论的评价中,我们看到中国理论正在走向世界、走向繁荣,也让我们看到中国理论正在影响世界。
四是国际合作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之所以能够走向世界,国际合作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美国、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以及韩国、日本的学者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与批评实践方面开展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际学界的传播。
吸引大量外国学者参与研究和进行合作,迅速扩大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学术影响,加速了中国学术的国际传播。由此可见,外国学者是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国际力量。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能够成功“走出去”并引领国际学术话语,外国学者的作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国际传播表明,中国学术“走出去”不能缺少理论创新,不能脱离中国现实,更不能忽视中国问题。中国学术要真正“走出去”,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和话语。有了自己的理论和话语,中国学术才会真正“走出去”和实现学术领域的中国梦。只有坚持理论创新和建构自己的学术话语,中国学术才“走”得出去,才能引领国际学术话语。因此,学术创新和建构学术理论和话语体系,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关键。
(作者系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