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国际化助推中国学术“走进去”
2020年01月10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月10日第1855期 作者:武宜金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要聚焦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推出并牵头组织研究项目,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对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文章,要给予支持。”随着学术科研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在SSCI、A&HCI或SCI等国际检索期刊发表论文。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无疑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学术“走进去”的重要表现。

  科研国际化是国内学者一个新的科研路径,而跨学科研究也正在成为学术“走出去”新的学科增长点。近年来,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文医交叉跨学科研究成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内不少重点高校通过整合学科资源组建了医学人文研究院或健康传播研究中心。现代科学要求我们要用多元的方法和路径去接近社会现象的本质。而聚焦于社会意义、社会实践和社会过程的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很好地洞察和阐释现代医学的发展轨迹。笔者就以文医跨学科研究为例扼要谈谈论文国际发表中应着重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期能抛砖引玉。

  首先,走科研国际化之路,可先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近年来,山东大学文医交叉研究创新团队与美国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英国约克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联系,在医学语言学和医学文化研究这两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团队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建立密切联系,获得了与国际学术界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在科研国际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随着作者论文国际发表的增多而逐渐收到国际期刊的约稿和审稿邀请,实现与西方学界观点的积极回应,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

  其次,参与成立国际合作的实验室、学会与研究所是提高研究成果国际化程度,把学术成果和思想传播出去的切实路径。这些学会和研究所能推进学术研究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和国际发表,中国学者就能够在国际学术界传播自己的学术观点,提升学术地位,传播好中国声音,对推动中国学术“走进去”作用重要。

  最后,学术研究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大局,这也是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学术“走出去”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人文社科研究应该接地气,要善于发现各类现实问题和难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国家发展战略贡献智慧与力量。例如,文医交叉研究涉及语言学、伦理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融发展,就需要紧紧围绕学科交叉、国际化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主线,探索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融发展,旨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等工作前瞻性地提出系列建议,力求解决重大的理论、政策和实践等问题,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智力支持。

  中国学术“走进去”是中国学术“走出去”掌握话语权的重要表征。中国学者论文的国际发表一定能走出一条从弱到强、从主动投稿到被约稿再到去审稿的国际化论文发表之路,从而助推中国学术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升级。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