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年10月18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10月18日第2753期 作者:吕广文

  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汇聚了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群体,在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区适应世界之变、历史之变和时代之变的必然要求,是社区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政策的积极探索,是社区构建民族互嵌式社区与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本质要义,是社区提升治理效能、助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面对新形势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社区要聚焦党建引领、服务提质、平台构建、文化浸润、教育引导五个着力点,循着“民族力—民族心—民族情—民族魂—民族意”的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建引领,以多方主体协同共治凝聚民族力。随着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的深度发展,我国国内空前庞大的人口流动规模使各民族的人口分布格局呈现出大融居的特征,社区内人口密集化、民族多元化、文化多样化等特性使社区所承载的功能不断拓展升级,同时也为社区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社区作为联系党和政府、群众的重要纽带,要尽快建构起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居民自治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机制,形成社区治理合力,推动社区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激活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公益团队、社区志愿者、社区物业、居民等多方治理主体。推动市场主体、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为社区提供服务,并积极引导社区各族居民,尤其是少数民族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治理,激发各族居民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各族居民对社区和社会的存在感、融入感与价值感,通过激活治理之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最大合力奠定基础。

  服务提质,以满足人民多元需求凝聚民族心。在社区治理中,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始终把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服务内容与形式,推行网格化与精细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根据社区居民的多元多维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扩大服务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培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普法宣传、科普教育等公共服务,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失业人员、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个性化生活需求。通过优化服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在语言交流、就业创业、就医就学、养老托育、法律咨询、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现实难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语境下,通过社区精细化多元化服务体现“人民之治”是“中国之治”的核心本质,让各族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就在身边,在归属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中提升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平台构建,以促进群众深度交融增加民族情。交往接触既是各族群众交流和交融的起点,也是各族群众产生相互信任的基础和前提。随着人口的大规模流动,社区内初步形成了各民族共居互嵌的格局,为社区内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空间和平台。民族互嵌不仅是空间格局上的互嵌共居,还包括各族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关系上的互嵌共生,更包括各族群众在心灵和情感上的互嵌共融。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契机,以民族交融为导向,进一步延伸各族居民交往的空间,拓展各族居民交融的平台,形成“线上+线下协同”“社区内+社区外联动”“物质空间+精神空间互通”的全方位、全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平台”。通过构建“大平台”建立起各族群众相互亲近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推动社区共同体和社区民族关系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转型,让各族居民在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环境中,筑牢民族间的信任纽带与认同纽带,促进各民族群众在互助互信互依存中共生共荣共命运。

  文化浸润,以文化共生共享共融塑造民族魂。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这是各族群众血脉相连的根,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魂。要在社区治理中积极创新文化服务和文化治理机制,建立公共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耦合机制,提升社区文化治理效能。要盘活、整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各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土文化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各种文化中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象征,挖掘各族群众在饮食、文化、风俗习惯中的共同因素,讲好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进的故事,强化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记忆与历史认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让群众在共赏共享文化的同时能够尊重和包容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推动各族文化共生共融共发展,并能够体悟到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瑰宝,强化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感、自豪感与认同感。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两大阵地大力实施空间文化建设,营造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文化氛围,让居民随时随地都能接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熔铸中华民族之魂。

  教育引导,以教育治理融会贯通铸就民族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引领社区治理的顶层设计,社区治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层实践路径。社区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单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域,必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社区治理的全过程和全领域,找准社区治理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契合点,大力推进社区治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同频共振。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文化治理为载体和抓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民族理论与政策、“四史”教育、“五观”教育、“五个认同”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各族群众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目标,深挖活用线下与线上教育资源,整合联通显性与隐性教育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居民的认知能力,在社区内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各族群众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推动中华民族成为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五个认同’视域下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研究”(20VMZ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