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县一级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大力提振县域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关乎我国共同富裕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对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区域协调发展维度,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统筹衔接,辐射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与都市圈、城市群建设统筹衔接,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应有之义。根据《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我国34个都市圈包含的圈内县城和圈外县城多达1881个,因此都市圈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县域的发展格局。这就要求在充分认识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独特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发挥都市圈以圈带面的辐射效应,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圈内县城发展可依据自身的特点找准定位,与都市圈的主城区经济进行有效衔接,依托城市经济联系构建县域产业关联,大力承接现代加工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圈外县城则可通过提供产业配套、各类公共服务和承接产业转移等积极融入都市圈。另外,都市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统一规划建设优先覆盖圈内县城,将有效提升相关县域的综合承载力,有助于培育城乡产业链关联,形成产业融合带动城乡融合新格局。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应当与中心城市、城市群发展战略紧密融合,促进城市群与周边县城一体化发展,以县域为支点探索城乡优势互补的分工协作。
第二,从要素集聚创新维度,秉承城乡“一盘棋”理念,全面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动能。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着力发挥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集聚、积累与溢出作用。据统计,我国一半左右人口居住在县域,5亿农村人口中的大部分居住在县域内的乡村地区。如何在县域实现各类生产要素集聚,跨越空间“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将是进一步缩小县域产业间发展差距、城乡收入差距,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2022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人才跨地区顺畅流动。未来,在城乡“一盘棋”理念指引下,我国应进一步优化县域内外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自主权,有效增强县城产业支撑能力。劳动力要素方面,据权威机构预测,未来15年,我国将有20%的劳动人口从农业转移至其他产业,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势在必行。资本要素方面,提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地经营权的担保抵押,实现农村资本的可获得性。土地要素方面,加快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步伐,充分释放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引导更多城市资本流向农村,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第三,从产业转型升级维度,积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夯实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根基。
产业是支撑区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石。产业兴,县域强。推动县域产业振兴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如何使县域富民产业真正实现富民,需要做到“四化”。一是县域产业特色化。立足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采取因地制宜措施,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培育“一县一业”发展模式,有助于创立一批“土字号”“老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和品牌,同时结合乡村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餐饮民宿等产业,有助于拓宽当地就业渠道及类型,切实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县域产业差异化。未来我国县域产业将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如位于大城市周边的县城,可根据其区位优势,确定融入周边以大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位于农产品主产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城,可考虑发展粮食和生态相关产业;人口流失严重,特别是一些资源枯竭型县城,则要积极寻求其他潜在的比较优势产业进行开拓。三是县域产业融合化。以县城为支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能延伸农业产业链,还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与协调机制,有助于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此外,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探索农业生产经营新模式,助力县城发展高端、高质、高效的产业和产品。四是县域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与县域产业融合发展,为县域经济融入国内大循环、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新路径。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与县域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等发展模式,以需求引领供给,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从制度保障维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补齐促进共同富裕的短板弱项。
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是检验县域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尺度。从制度保障层面,全面提升县域居民收入水平,是提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健全劳动力市场保障制度,围绕本地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做好就地转移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以及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引导农民工到县城就近就业。同时,针对人才培养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合作,鼓励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领域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二是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做大“蛋糕”的同时,更要分好“蛋糕”。在初次分配领域力促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并着力完善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制度改革,尽可能减少贫富差距的代际传递,营造“人人可慈善”的社会氛围,大力改善县域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三是理顺省、市、县政府间财权关系,进一步深化省直管体制改革。为激发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地方专项债券可向县域倾斜,部分权力直接下放至县级,赋予县级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不断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着力构建激励市县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格局。四是优化提升县域营商环境。作为县域发展的“生命之线”,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提升,需要从政务服务、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推进县域要素市场化配置,凝聚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共识。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