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构建商圈治理共同体
2023年07月18日 10: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8日第2693期 作者:李君甫

  商圈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精细化的体现。相比社区治理,商圈治理还是新生事物。商圈治理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还是依靠市场,这有碍于商圈的高质量发展。如何完善商圈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商圈治理共同体,推动商圈发展繁荣,成为当下社会治理新课题。

 

  从整体视角认识商圈治理 

  商圈主要是经营者、房东、物业企业、雇员和消费者等主体构成的社群,也有些商圈商住一体,商居混合,里面有一些居民。商圈是特殊的社区,也是地域小社会。商圈的社会关系包含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经营者和雇员的关系、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商圈各主体与政府的关系。

  商圈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兼顾生活,集商业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很多商圈集商贸、休闲、旅游、居住功能于一体,其组织构成复杂多样且流动性高,治理难度远高于主要体现居住功能的社区或者村庄。在商圈社会运行的过程中,时常会面临来自资源约束与发展、独立经营与商圈整体发展、商户与客户关系以及劳动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由于市场失灵的原因,需要党和政府协调解决问题,很多问题也需要社会组织的介入才能妥善解决。

  商圈治理是遵循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协调各类商圈社会关系、解决商圈问题、维护商圈秩序、促进商圈繁荣的协同治理活动。商圈治理的目的是维护商圈秩序,营造商圈文化,打造商圈品牌,解决一般市场主体靠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而推动商圈发展。

  商圈治理需要从整体入手,遵循市场的法则和社会治理的法则,平衡各类社会关系的利益诉求以促进商圈持续性繁荣发展。有些地方为了打造商圈形象,统一店铺招牌以形成商圈标识,提高商圈显示度。可是,千篇一律的招牌不但没有成功塑造商圈形象,反而损害了商圈形象,引起网络恶评,甚至引发舆论风暴。也有些地方积极创新,不断探索,在商圈治理上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例如,北京的三里屯街道探索了党建引领商圈治理社区化的治理模式,进行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确定了“两委一中心”模式,做实、做专商圈党委,把非公党建和商圈治理密切结合,推动了非公党建,解决了很多市场无法解决的难题,促进了商圈治理和商圈的发展。再如,上海瑞金二路街道的商圈治理中,基层党委、政府和专家引导商圈自治和协同治理,成立议事机构,制定了商户公约,也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

  因此,不断认识商圈治理规律,对提升商圈治理实效、促进商圈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也只有充分认识到商圈的复杂性,把握商圈治理的规律,才能真正实现商圈治理目的,实现商圈的繁荣发展。

  多主体共同参与商圈治理 

  除了企业经营者、雇员、消费者,商圈中还有党组织、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如商会组织、行业组织、工会组织,青年组织、妇女组织、社区组织)等多方主体。商圈中社会群体的复杂性导致原有的城市管理手段和社区治理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商圈存在的问题。商圈治理要依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党组织是商圈治理的灵魂,经营者和雇员及各类商圈组织是商圈治理的主体,而经营者是商圈治理的关键。商圈治理需要在把握商圈社会多样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把区域内的各类主体联合起来,充分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治理水平,有效推进商圈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

  商圈治理离不开党建引领。商圈的治理仅仅依靠市场主体无法完成。任何大型商圈的治理,都离不开党建引领,商圈发展离不开规划建设、宣传引导、个性化扶持政策。商圈党委要提高认识和站位,站在国家发展、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的高度,谋划商圈发展,领航商圈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行业、产业中的引领、桥梁和服务作用,推进商贸企业和商圈发展壮大,走出党建引领商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商圈治理要坚持需求导向。商圈的主要活动是经济活动或者围绕经济活动开展的社会活动。商圈主要是由各类市场主体构成的社会,其主要诉求是经济目标和发展。商圈治理要紧紧围绕商户经营者和雇员关心的问题开展工作,帮助商户扫清发展中的障碍和矛盾,解决社群的迫切需求,解决经营者和雇员因自身局限不能解决的政策问题、资源短缺问题、关系协调问题和社会矛盾问题等。

  商圈治理的基本手段是协商治理。商圈党组织应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协商治理,成立商圈议事机制,利用议事协商会、听证会、研讨会、沙龙和新媒体讨论等公开、透明、民主的方式,形成共识和公约,在共识指引下,在公约的规范下共同行动。依法治理、依规治理、民主治理、多中心协商治理,充分尊重市场主体。

  商圈治理要依靠文化凝聚。商圈文化是商圈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具体包括商圈的意识、标识、品牌等。商圈文化体现在经营活动中,也体现在商圈的社会活动中。商圈文化对树立商圈形象、提高商圈吸引力、维护商圈的热度和活力、增强商圈凝聚力具有无形却有力的作用。商圈文化是通过经营活动以及沙龙、展会、会演、志愿活动、墙体、广电、纸媒、网媒等多种载体涵养、营建和提升的。营建良好的商圈文化才能吸引更多认同商圈文化的企业和顾客源源不断地进入商圈。

  多举措促进商圈治理 

  商圈治理还是新生事物,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并不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升商圈治理的效能。做好商圈治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深入调研,摸清靠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在商圈治理中,没有摸清需求,就会无的放矢,必然浪费资源。只有摸清需求,才能从需求出发制定有效的治理路线,拿出可行的治理方案,提供有针对性的贴心服务,才有号召力和公信力。在商圈治理的调研中,特别要研究哪些问题是商户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商会自治机制解决的,哪些是要靠党和政府协调解决的,哪些是要靠多种主体协作共治才能解决的。

  加强服务,密切党政商群的关系。在调研的基础上,瞄准商圈主体需求,改善营商环境,开展相应的服务项目。协调解决停车服务、用餐服务,开展政策咨询服务、企业融资对接服务、劳动关系咨询服务、企业法律体检服务、财税业务管理服务等服务活动。通过服务,密切党群关系、政商关系,树立号召力和向心力。

  化解冲突,协调复杂的社会关系。通过开展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处,为商圈商户和群众提供纠纷化解服务和公共法律服务。协调解决邻里纠纷、物业纠纷、劳资纠纷、垃圾处理、噪声污染等多发矛盾纠纷。充分利用街道办和专业调解组织现有的优势资源,将党委和街道工作人员与群众打交道的能力,专职调解员、辖区法律机构的专业力量有效整合,处理好矛盾纠纷,和谐商圈社会关系。

  完善各类组织,引导自治共治。推动商圈共同体建设,组织建设是基础性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完善街道和商圈的商会组织、行业组织、基层党组织、工会组织,青年组织、妇女组织,专业组织(法律、财税、心理等)、跨界组织、社区组织、兴趣群体,使它们成为商圈治理的助手、抓手和撬动治理资源的杠杆。商圈治理是众人之事,是多元治理,是法治与德治、自治与共治结合,需要组织基础,也需要完善规则和公约。需要建立自治会、协商议事会、商会理事会等自治和共治的机制,从而形成治理的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