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网络空间社会聚合新形态
2023年07月18日 10: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8日第2693期 作者:王凤丽

  互联网拓展了社会空间,在此过程中人类的适网和网络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发挥互联网对社会聚合新形态的建构性作用,有助于提升个体生活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互联网拓展人类社会空间 

  传统的社会生活建立在空间边界和结构形式都确定的物质基质之上,这些物质基质以血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为纽带,直接或间接地构成各类社会现象,并催生各种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涂尔干认为,社会的构成是由某种必然在空间中相连接的人和事实的特定组合构成的,特定空间中“社会密度的恒定增加和社会容量的普遍增大”,不仅催生社会分工,而且驱动社会发展。哈布瓦赫继承了涂尔干的社会形态学理论,并进一步指出,社会生活的每一项功能都通过与之相关联的空间形态呈现。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社会空间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性,可以更方便地获得各种商品和服务,包括传统的购物和金融服务,以及文化活动、信息交流和教育资源等。互联网的这些便利让人们的生存空间范围扩大,让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联系。在这种跨越地域和文化的交流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来自不同文化、地区和国家的知识、思想、情感和经历,生活、工作和学习极大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互联网空间与现实空间的深度嵌合,催生新的社会聚合形态,人们基于兴趣、价值、文化等共享观念,通过多节点、高活力的链式连接,创建群组和动态聚合,使得社会容量与社会密度实现爆炸式增加。

  适网能力增进社会聚合 

  在技术快速进步背景下,个体层面的适网能力主要体现在个体行为调试,能够依据自己的理性鉴别、道德判断和内心诉求,来调整自己在互联网空间和现实空间的行为方式与应对措施;社会层面的适网能力则主要体现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的持续完善。

  个体适网能力持续提升。人们在信息搜索和筛选能力、网络安全意识、沟通和社交能力、数字素养等方面提高了适网能力。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能在海量信息中找到所需的有效信息,并筛选出不准确或虚假的信息;能积极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主动采取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和财物安全;能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与他人建立真实联系,并主动避免因误解和不当行为而导致的冲突,在遇到问题时能积极寻找解决方法;能熟练地掌握数据分析、网络架构和数据管理等技能和工具,分析数据信息背后的逻辑,大幅提高工作效率,使更多的人从传统社会繁重而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社会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持续完善。虚假信息、数据泄露、信息过载等现象,一直是社会治理与网络治理的重点内容。网络空间治理各主体共同努力,防范风险、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提升,主要表现在:加强信息真实性审查和监管,打击虚假信息;促进网络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普及,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支持;加大力度打击网络诈骗和犯罪问题;加强网络安全防范和个人信息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数据安全法律法规;提高公众对网络信息的理解和辨别能力;推广信息素养教育,避免因信息过载而干扰决断和决策。

  共享、开放、智能:社会聚合新特征 

  与传统社会空间相比,互联网空间的共享、开放和智能等特征,促生新的社会聚合形态,使人们在更多社会公共事务及网络治理中,拥有更强的参与动机和更高的参与能力。

  信息分享和知识共享,可提升个体生活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特定场合向特定人士求助才能获取特定领域的信息;互联网兴起后,网络提供了便利的信息检索和分享平台。信息通过彼此连接的数据节点得以跨越社区边界迅速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快速、更广泛地获取和传播历史、文化、科学等多种信息,不再受缚于物理空间、经济条件、时间精力等限制。网络社交平台、在线协作工具以及开源软件、学术论文、教育课程、ChatGPT等,全面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创新,加快知识的积累和发展。同时,知识的记录和保存也更方便安全。人们通过云存储,将大量的信息和知识保存于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访问,不仅存储成本低、检索使用方便,还确保了知识的可持续性。

  开放数据与共同管理,可提升公众生活空间的质量。美国经济学家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近年提出了“共同管理”理念,基于信任、协商、协调等方式共同管理公共资源,通过社交媒体、公共电视台、网络众筹等直接参与和集体行动的机制,帮助人们建立更加公正、透明、和谐的信息生态。公共资源开放数据和开源软件代码的出现,就是“共同管理”的典型示例。在互联网空间,开放数据和代码被视为智能社群和敏捷治理的工具,是建立可持续和人性化生存空间的重要支撑之一。开放数据是指公共机构和监管机构公开、自由提供数据集,以供市场、企业、学者和普通公众使用,其信息的透明和共享可以破解“数据孤岛”的数据壁垒,有助于提高公众的政策参与和社会治理行动的效率,确保网络生态持续向好,真正实现互联网空间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智能社群与社会聚合,可加快建设新型社会治理共同体。人是社会性动物,人与人的关系是形成社会结构的纽带,而基于多样性、自治性和信息共享等特点的网络空间,则推动了“智能社群”概念提出。互联网空间通过智能社群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突破传统的社会关系纽带限制,使个人与社会的二元状态呈现新的社会聚合形态。生活在不同地理区域内的人群,通过信息技术共享知识与经验,高效整合社会资源,为促进城市社区发展、提高社会生活质量,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与机遇。智慧城市、“互联网+公共服务”、智能场馆、数字化生态系统等平台和社群,把跨界人群的集体智慧和协同治理落实到社会资源管理、公共服务与绿色健康生活中,共同探讨社区甚至社会事务,这是传统社会所没有的优势。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进步和人们适网、治网能力提升,网络空间在集群层面有独特的聚合效果,有利于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