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2022年09月07日 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9月7日总第2487期 作者:王立业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共行为,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深刻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和氛围。志愿服务不仅可以服务于国家战略、参与重大活动、应对突发事件,而且顺应社会治理的时代需要,具有动员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功能。

  志愿服务内嵌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

  我国志愿服务的核心价值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要高质量推进志愿服务,就应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志愿服务精神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民本”“兼爱”等思想认为人性向善,倡导在社会交往中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保守内心的良善,尊重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满足其基本需要。总之,鼓励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利互惠的精神,体现了济世救民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助人自助的高尚境界。

  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处处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奉献”强调无私、善举,希望通过个人的付出,建立全社会范围内的博爱以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友爱”提倡与人为善、平等尊重,用于规范、维系及发展社会个体间的交往活动或人际关系网络;“互助”是互相帮助、互惠互利,帮助那些身处困难和危机中的人走出困境,自强自立,并进一步具备帮助他人的能力;“进步”指参与志愿服务能使个人能力和境界得到提升,进而促进社会进步与和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愿服务发展的强大根基,志愿服务应积极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延续下去。这也为将志愿服务内嵌于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条件。

  志愿服务在精神内涵及现实实践中与社会治理理念相融合,可有效推动社会治理实践的展开。一方面,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都主张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强调人就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重视对个人修养和价值观的培育,将人的价值实现看作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维度。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可整合多元利益诉求,将利益分歧和矛盾冲突最小化,将价值和规范共识最大化。志愿服务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的双向互动所带来的积极回馈,可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不断发展创新的强大动力。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者对他者的体察、关怀和支持,是对他人友爱情感的表达及发展。从人的情感发展逻辑来说,对他人友爱情感的不断表达有助于激发向善力量,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关系,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其次,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志愿服务通过帮助和支持暂时处在弱势状态的个体,改善其处境并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及支持,不断增强其安全感和获得感。这将避免其因自身不如意状况而产生对社会以及他人的不满与抱怨,疏导社会的不良情绪。

  社会建设需要推动志愿服务发展

  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从而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新模式。这为志愿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样,基层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因此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基层。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关键是妥善解决基层存在的各种问题,消除矛盾纠纷,通畅民意。志愿服务是不断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和善意的过程,通过开展志愿服务,使相互尊重、团结友爱、和谐互助成为习惯性行动和常态生活方式,有助于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环境,增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可通过引导、交流等柔性治理方式,疏通民意、调解冲突,建立人与人之间真实、温情的联系,从而缓和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冲突的发生和蔓延,变被动治理为主动治理。

  在完善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要方面,志愿服务是各种资源和服务配送的重要供给者之一。首先,志愿服务的灵活性能使服务精准对接,有效缓解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是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有力补充。其次,志愿服务善于利用社会力量筹集资源,对有需要的人群进行精准帮扶,使服务对象不受经济因素困扰,且能享有无差别服务,弥补了市场缺陷。最后,各领域专业人才加入志愿服务队伍,能扩大志愿服务范围,可以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而开展差异化服务,回应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因此,志愿服务在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率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

  同时,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志愿者爱心奉献的重要渠道,是源自人类心灵深处、主动自觉的一项社会公益性活动。志愿服务的精神实质是社会公共价值在新时代的提升,也是适应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个人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并将其上升为自觉、能动的行动,不断将志愿精神外化,可提升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意识和行为,形成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有助于社会成员间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进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信任,推动社会公德水平提升,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

  探索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在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足地方实际,着眼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做到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显得十分重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将民众满意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志愿服务不断融入改善社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区成员关系友善等方面。同时,注重弘扬志愿服务精神,鼓励民众开展志愿服务、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突出其治理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道德教化功能,增强宣传力度,推动志愿服务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提升民众的关注度。综合利用多种方式推行志愿服务,集理论宣讲、组织活动等于一体,弘扬志愿服务中的和谐、向善等思想,为改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条件。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空间特征等多方面的差异,若要有效开展志愿服务,需结合地方实际,实现有侧重发展。在志愿服务发展较为薄弱的地区,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是重点,应不断健全志愿者管理机制,在志愿服务项目设置、财务管理、岗位发布、记录管理等方面建立标准的组织管理架构体系。同时,进一步加强志愿服务组织规范化建设,完善管理机制、理顺关系,解决志愿服务效率不高和不及时问题,提升志愿服务组织的统筹能力。在志愿服务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志愿服务内涵建设是关键,应完善志愿者培训机制,开展志愿精神、志愿伦理、志愿技能以及人际沟通培训,完善分类培训体系,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程度。

  此外,有效开展志愿服务需与现有的基层治理实践相融合。首先,扩大社会参与。不断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挖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社区中的志愿服务资源,积极开展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党员引领、群众参与”的良好氛围。在稳定现有志愿服务力量的同时,有效吸纳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如快递员、网络自媒体从业者等新兴行业的从业人员,使其以志愿者的身份尽快融入社会,进一步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功能和作用。其次,坚持项目引导。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公益活动招投标等方式吸引社会组织广泛参与,构建短期与长期项目相结合的项目体系,为志愿服务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同时,积极链接资源,寻找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覆盖群体和空间范围;通过品牌化、规范化建设,打造高质量志愿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就近、便利的服务,实现群众需求和志愿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提升志愿服务的效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