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目标,体现了我国对世界人才中心转移规律和人才发展基本规律认识的深化与科学把握。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作了战略布局,明确提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当前,遵循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建设好高水平人才高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推动人才高地建设研究。人才高地具有人才聚集之意,即某个地区出现人才集聚并产生人才集聚效应。人才高地概念源自政策目标。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市提出“要实现上海跨世纪发展目标,关键在于构筑上海人才资源高地”的战略设想。随后,深圳、厦门、汕头等经济特区也纷纷提出建设人才高地的目标。随着实践深入,理论认识也在不断完善。人才高地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看,我国人才高地实践探索走在理论研究之前,有关人才高地建设的政策、载体、平台和措施不少,但关于人才高地概念、性质、特征和职能等方面的研究仍显薄弱。当前,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既需要继续深化探索怎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更需要从理论上厘清何为高水平人才高地。梳理学界对人才高地概念的认识脉络,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多学科视野下的人才高地。代表性观点是四个学科维度阐释,即语义学层面形象化的命名方法、历史学层面体现动态演变过程、经济学层面象征人力资本厚积之地、文化学层面表示构建科学文化重镇。二是“静态+动态”的人才高地。静态上是指人才高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动态上则主要描述人才高地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三是分阶段演进的人才高地。即认为人才高地的内涵是动态变化的,会随着时代变迁和发展要求而发生相应变化。基于上述分析,人才高地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一种人才内部要素之间、人才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之间的较优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有利于人成其才、人才荟萃和人尽其才、用有所成。
把握人才发展基本规律。人才发展是有规律的。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既是人才发展基本规律的演化结果,也需要遵循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当前,人才工作实践呼唤人才理论创新。认识并把握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在理论上可以统率人才研究工作,推进人才学科建设的体系化、规范化,构建共通的话语体系;在实践上则能发挥理论指导作用,助益人才具体工作。那么,人才规律是什么呢?学界对此有过探讨,但大多是把哲学上的规律应用于人才发展中,结合深度仍待提高。人才规律可被理解为人才变动的内在关系。人才变动包括人才内部变动和人才外部变动。人才内部变动是指人才变量及其派生变量的变动,包括人才个体成长以及人才群体规模、结构、质量和分布等要素变动。人才外部变动是指人才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诸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动。在这种关系中,人才变量既可能是综合性的,也可能是派生的。经济社会发展诸变量构成众多且保持开放,并会随着时代发展及社会需求不断被纳入研究视野。在人才诸多规律中,人才发展基本规律是最基础、最核心的规律。人才发展基本规律包括人才发展内部规律和人才发展外部规律。人才发展内部规律是指人才变量及其派生变量的变动规律。就学科建设来说,人才发展内部规律是人才学的基本原理和学科本体,是学科建设的根基,也是人才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色所在。人才发展外部规律是指人才变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诸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规律。人才发展外部规律的研究范围是人才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地带,具有显著跨学科特征,也是把人才学归为交叉学科门类的重要理由。
厚植人才发展沃土。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既是一种政策目标,也是规律发展必然。前述分析表明,高水平人才高地与人才发展基本规律紧密相连。从根本上来说,高水平人才高地是人才发展内部规律和人才发展外部规律的运行结果,是人才高水平发展与人才高水平平衡的有机统一。在人才工作中,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高水平人才高地研究和实践,都需要遵循人才发展基本规律。按规律办事,方向不会错,且能事半功倍。一方面,理解和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需要把人才发展内部规律与人才发展外部规律、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高水平发展与高水平平衡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实现人才内部要素的高水平发展,也要实现人才要素与经济社会发展诸要素的高水平平衡,这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理解和认识高水平人才高地,需要把实现人才个体、人才群体和人才社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既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营造有利于个体成长的环境,实现人成其才;也要遵循人才群体变动规律,汇聚天下英才,实现人才荟萃;还要遵循人才发展外部规律,促进人才与经济社会平衡发展,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人才研究专项“关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研究”(GD22TW05-0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省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