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建设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创新构建
2020年12月07日 10:3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7日第2063期 作者:莒萍 黄丽华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自2013年9月以来,我国已经设立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试点创新和经验推广方面均取得良好成效,各项经济指标表现优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刻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指示,对自由贸易试验区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自由贸易港是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升级的重要实施途径,自由贸易港建设对当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将发挥推动和引领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有责任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创新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满足自由贸易港人才的需求,承担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自由贸易港的时代任务。结合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可以在如下几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一、优化学生管理模式,为构建专业创新体系提供管理动力。

  为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大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规划,帮助大学生调整学习管理模式,进行学习目标管理。同时也有利于指导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规划处于探索期,除加强自我能力、性格、爱好等认知外,要分析与设计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所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和要求,调动自觉性与主动性,稳定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所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需求。

  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公共服务平台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咨询、专家辅导、能力检测、能力评价等创新服务于一体,为大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提供良好的沟通平台。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服务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公共服务平台的教师可实行激励机制,设置专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能力培养成果奖”,对于在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突出作用的教师给予有效的奖励,以激发其对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的积极性。

  二、增强学生自我驱动,为构建专业创新体系提供动力源泉。

  学习动力提升体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发挥学生因素,调动学生自我学习动力,为构建学习态度端正的潜在学习动力、学习兴趣浓厚的加速学习动力和学习充满自信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机制提供动力源泉。

  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行动的外在表现。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解决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困难,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在学习中“自主学习”,从做中学,提升学习动力。由此,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驱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激励动力,是学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对学习热爱的情绪状态。学生对专业课程感兴趣,就会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钻研分析,产生学习热情。同时,教师可深度挖掘学生学习的兴趣,设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我学习的驱动力。充满学习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是学生有效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的心理状态。缺乏学习自信心的学生,将在学习过程中畏缩不前,具备较强学习自信心的学生会积极参与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师在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环节,创造更多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对实践课程充满信心,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学习的驱动力。

  三、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构建专业创新体系提供方向动力。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规定:“优化区域专业布局。围绕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省级统筹,建立完善专业区域布局优化机制。结合区域内高校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及时调整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专业,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教育部文件精神指导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抓住机遇,立足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为目标,依托学科支撑,引导应用型本科院校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引进退出动态调整机制,着力发展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相关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可结合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实际情况,注重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等相关的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加强学科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及时淘汰过时学科专业,以课程体系创新为导向,形成紧密对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产(行)业链、创新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联课程体系,推行“‘一带一路’需求+专业要求”的课程创新设计理念,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动力提升的课程体系方案,形成感性认知、模拟深化、创新提升的能力递进式“三阶段”课程体系,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新高地。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专业创新体系提供路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创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充实教学内容,实施新型教学方法,完善师资培养体系,优化多元化的考评体系来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过程中产教融合工作,探索与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际情况,扩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选修课程范围,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参加竞赛、创业、创新发明等的学生,提供学分替代方案,在课程、发展路径上给予学生较大选择权,提升学生学习动力。根据学生学习兴趣,重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任务为导向,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潜质;创建以“学即会、会即用、用即思、思即新”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校内专业、课程之间的壁垒,开放部分选修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在相关准则下,对课程模块和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改变原有传统的培养模式,采用自主学习的模式,对学生学习动力进行动态调整,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有效途径。

  五、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为构建专业创新体系提供行动动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改革是学校确保学生学习动力的有效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任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特点以及学校具体的设施、设备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优质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高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的方法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明确“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案例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思考、探索教学方法的新途径,探索教育教学规律,选择讲授既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内容,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提出多元化教学策略,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班‘LCPT’学习动力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FBJG201701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