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推动全球范围的全方位对接和联通,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国际营销在全球互联互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全球各领域商务合作联系密切的商业技巧。因此,各国对国际营销人才需求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国际营销人才培养也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国际营销的教学关注度并未显现。面对“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对国际营销人才的渴望,急需从目标生成机制、师生保障机制、标准流程机制、媒介助力机制、评价反馈机制和思想意识机制等方面提升学习动力,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国际营销人才培养的质量,加速培养全球互联互通人才,为人民创造更多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目标生成机制:树立共同愿景
以“学”为中心是指学习作为教育主要内容的中心地位。教师在“教”为中心理念的指引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者与教育者所忽略,往往秉承教学投入等同于教学产出的教育管理范式,教学投入较大,但实际效果却收效甚微。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知识传播方式和媒介也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现实中,“教”的过程并不直接衍生出“学”的过程,必须经由学生主动选择和自主信息建构,而“学”的过程才是决定“教”的质量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只有激发国际营销专业学生学习动力,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学习动力提升目标要将关注本专业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学生共同建立学习目标、建立共同愿景,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持续学习、自主学习的角度来加大国际营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设计力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国际营销人才。
师生保障机制:建立共同组织
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不同,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依托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形成的教与学“共同体”这种崭新的组织形式,是学习动力提升的重要保障资源。其中,教师与学生是学习“共同体”中最为主体、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也是全面提高学习动力的主力军。任何教学改革范式的推进,任何现代教育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运用,都必须建立在以师生为主体并有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之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深刻变革,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教学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规律的必由之路。
教师主导的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动力提升的师资保障。教师团队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质量,决定着学习动力提升的效度。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的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削弱甚至消失,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减少投入量,相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而是“专家型学习者”的身份与角色。学生不是以自身兴趣和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是以个人全面而个性的发展统筹学习发展需求,进行自身示范、指引,参与、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和全环节。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与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支持学生课堂学习,将学生由“新手”向“专家”学习者进行转变。因此,要最大限度地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学校特色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国际营销专业教师团队。如此,才能充分提升课堂“教”与“学”双重动力,才能筑牢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学生自主学习的共同体是学习动力提升的保障。衡量课堂动力提升与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学生对学习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量。当今高校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知识获取方式与知识更新度已发生根本变化,其学习意识、学习期望、学习态度等内部机制和控制力量带有强烈的自我特征,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决定了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决定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的时间、付出的努力越多,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安排得越紧,他们的成长就越快,收获就越大。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的课堂学习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将学生作为独立的学习主体,在不断完成知识积累的同时,能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并进行主体的沟通互动,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因此,研究“学生怎么学国际营销”“如何让学生自己学得好国际营销的知识”,成为国际营销专业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一项重要任务。
标准流程机制:教学评估标准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学习效果为导向,优化国际营销教学标准流程。国际营销教学标准流程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课堂教学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管理手段。标准化的教学工作与管理流程,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沟通、过渡与交换,消除技术语言障碍,强化彼此间联系与认同,推动教学交流与合作,促进课堂动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课堂教学动力提升的根本追求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期望,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保持学生学习热情,并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属性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工作与管理标准应同服务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相衔接,形成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质量标准、课堂质量标准、课程考试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标准、实习质量和社会实践质量标准等。只有不断优化教学标准流程,畅通过程管理机制,才能推动教师自觉提高教学目标维度的设定阈值,主动优化教学组织设计、活用教学方法,不再仅仅关注课程成绩,而是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技能与方法掌握,真正追求“授人以渔”,真正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的本质是“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质量的本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内化程度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教学质量反映学习动力提升效果,学习动力提升影响教学质量。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动力提升需要推进以学习质量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估机制,以教师课程建设能力提升为着力点,从学生学习成果的角度进行反向设计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活化,注重学生的学习评价和学习效果反馈。重视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各类因素的标准化互动,构建学生学习动力提升机制。
媒介助力机制:优化学习媒介
高校课堂是育人的场所,其中的所有人和物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构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学习的媒介。从文化场域的视角看,师生“教”与“学”都处于特定的学习场域之中,学习媒介的格局、势态与变迁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除师生外,教学管理者不能只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者,教学辅导人员也不能只定位为教学活动的保障者,而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人才培养机制的促进者。对学生的诉求进行了解,对教学活动规律进行掌握,才能利用良好的学习媒介,实现教学管理制度科学化,教学资源的配置优化。此外,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成为推动国际营销学习范式革命最为重要的力量。优化学习媒介需要着眼于“育人”,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注重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真正掀起“学习革命”。
评价反馈机制:动态测评监管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习主体呈现出一系列心理、动作、行为、观念等动态变化表征,反映出学习主体内部知识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对于国际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活动是其进行学习投入的过程,是重构自我认知、整合多种学习能力,构建内生学习动力的过程。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营销专业构建学习动力提升机制,需特别关注国际营销专业学生发展状况、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把对学生学习的重视与研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当前,国际上流行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学习测评工具,如美国的“全国大学生学习性投入调查”(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NSSE)、澳大利亚的“课程体验调查”(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 CEQ)等,以及国内清华大学的 CCSS、北京师范大学的CCSEQ等学情调查项目。综合利用和改进这些测评工具,有助于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充分了解本专业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效,为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动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效帮助和指导。学习效果评价方面,教师应改进教学评价的方法,认真观察和记录学生平时学习的过程,将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不断调整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多参与课程的教学评价,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因此,要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学习结果的常态化调查与评价机制,围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动态测评,长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体验与学习结果的变化,充分运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过程监管。
思想意识机制:思想文化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是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又一推手。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肩负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使命。目前,各国思想文化观点交流交融交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不可避免有一些错误的思潮、思想和文化价值取向,给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带来不利影响,给“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要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观贯穿国际营销教育教学全过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正确的文化观引领学生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构建国际营销专业学习动力提升机制。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一带一路”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编织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贡献之笔”。
建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动力提升机制,关键在于树立共同愿景,建立共同组织、教学评估标准、优化学习媒介、动态测评监管和思想文化教育机制。如果不以“学”为中心,不能为学生学习提供针对性指导和支持,师生间无法良好互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机制难以实现卓越的课堂教学质量,甚至会束缚教师“教”动力与学生“学”动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按照行业发展趋势和职业发展需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挖掘和推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全力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专业、个性的发展,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深耕,在专业技术创新上追求卓越。如此,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学习动力提升机制,依然任重而道远。
(本文系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实验班‘LCPT’学习动力提升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FBJG201701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开放型经济与贸易研究中心(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