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教学专业技能提升渠道
2020年10月23日 04: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3日第2032期 作者:张波

  培训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次培训终生难忘!”很多学员在参加了由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培训班后都会竖起大拇指,为我们“点赞”!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是辽宁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和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作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培训的依托单位,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多年来以优秀的团队,精湛的专业水平,精细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赢得了全国和全省参训人员的一致好评。

  体制机制保障,培训任务“全覆盖”。自2006年辽宁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成立以来,省教育厅每年都为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培训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培训专项经费。辽宁大学每年为辅导员基地安排不少于20万元的建设经费。十几年来,辅导员基地经费达2000多万元,有力保障了基地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基地设有完整的《辅导员基地外聘教授制度》《辅导员培训工作流程》《辅导员基地管理制度》等。2020年,为适应新时代思政工作发展的需要,学校成立了“辽宁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开展交叉学科的课题研究和大学生实证工作研究。有了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和辽宁大学党委的有力领导,基地从成立以来开展了包括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高级研修等培训超过130余场,培训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逾2万人次,实现了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培训的全覆盖,在推动辽宁省大学生思政队伍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培训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力求高端前沿。近年来,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开展的培训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和时代主题。这些培训内容既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也包括了“坚持‘六个要’,做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既有“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包括了“解放思想,推动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既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也包括了“校园危机干预和处理”等。相关培训内容紧跟时代发展、反映时代主题,积极回应了教师和学生的关切。这些年来,基地邀请了来自全国的知名专家和教授、全国道德模范和时代楷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前来授课,他们以厚重的理论素养,对教育事业的专注和热爱,娴熟的教学技能等赢得了学员的一致好评。

  把握学员特点,培训形式“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达到培训效果,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织培训的过程中,创新多种形式,保障培训工作的高质量运行。在培训环节的设计上,有主题报告、工作经验交流、学习笔记、小组研讨、社会考察、素质拓展训练、文娱活动等。多样化的培训方式满足了来自不同高校和地区的学员的需要。自基地成立以来,基地共组织了逾600名学员赴井冈山、南京、武汉、苏州、重庆等多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思政工作示范高校学习考察,开阔了学员的视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网络教学、“线上培训”成为新的培训方式。通过腾讯会议、哔哩哔哩直播平台等网络技术平台开展的培训,及时、快捷地满足了更多学员学习的需要,也扩大了培训的传播效果。基地承办的全省高校马院院长系列培训、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培训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以学员为中心,培训服务“精准细”。培训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了使他们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得到心灵的升华。基地在各种培训工作组织中,都能够以高质量精细化的服务赢得学员的赞誉和好评。“精”就是对培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周到的设计和安排,从学员手册的编排到后勤保障等都做到一丝不苟。“准”就是对每个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期间的基本诉求,培训期间的表现等能够准确把握,不留死角。“细”就是对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做到准确无误,从“教”的环节到“学”的环节都能够作出细致入微的安排。

  围绕中心工作,培训工作有“重点”。基地的培训工作有常规性工作也有重点工作。基地聚焦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把这些中心工作上升到重点工作。从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到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从“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宣讲”,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重点工作。2020年为了完成辽宁省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工作,基地牵头成立了由沈阳、大连、锦州地区11所牵头高校与27所省内民办高校全对接的“手拉手”共建活动。目前“手拉手”活动举办超过30余场,参与到活动中的思政课教师多达7000人次,这将会进一步提升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下一步基地将围绕专科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工作作出安排和部署。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