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是关键。随着事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要求的提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视野要广、思维要新、情怀要深、人格要正、自律要严”的要求,作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制度引人。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师队伍水平,辽宁大学先后出台了《辽宁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作方案》《辽宁大学关于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等文件。文件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参照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标准来建设。同时,思政课教师队伍还享受“政策特区”和引人进人的“绿色通道”。具体看,思政课教师职称评审在省内率先实现了“三单政策”,保证思政课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高于学校其他专业的高级职称占比。同时,学校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果奖励、人才引进等工作;学校教学改革立项也向马克思主义学科倾斜,每年专设思政课立项10项。基于相关政策支持和各方制度建设,学院近几年来通过人才引进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投身思政课教学英才。到2019年9月,我院思政课教师与在校生比例达到1∶340,率先达到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配备标准。
政策养人。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如何把思政课教师都凝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上来,这几乎是所有马克思主义学院必须面对的问题。对此,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出台了《青年教师科研骨干培养计划》《青年教师优秀教学成果支持计划》《“老带新”制度》《学科方向带头人支持计划》《名师工作室支持计划》等,形成了名师、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和教学骨干构成的梯队形师资队伍。经过长期实践,在教学和研究上学院大胆创新,凝练了5个具有前沿性的学科方向,全体教师均根据自身的教学和研究特点,选择一个或两个方向予以参与。经过对青年教师,尤其是新入职教师的“传帮带”,青年教师大多开始崭露头角。近三年来,青年教师获批教育部以上项目达到了8项,在各级各类教学改革和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文化聚人。一所大学的学院,最为重要的就是学院的院风和学风。为此,学院从领导班子的团结入手,在工作中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大力营造师生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进而打造出了优良的工作作风和学术研究文化氛围,凝聚起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力量。近年来,学院分别入选了“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党刊基层党建优秀创新案例”等荣誉称号单位,同时入选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单位;并涌现出拾金不昧先进个人、省优秀本科教师、省教学名师和“兴辽英才”等典范。与此同时,通过多方筹措,学院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春风励志基金”“碰碰凉助学基金”等,用于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院教师中多人参加“背靠背”捐资助学工程和“三资助学”工作,捐资金额达到十几万元;特别是在疫情期间,学院为家庭困难的同学提供人均200元的网络资费,并安排十余个勤工助学岗位,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生活。积极的政治思想工作和贴心的帮扶举措,是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优良工作作风的历史折射。从建院前到现在,学院从未间断有关党史国史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其中对《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收集就多达上万份,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相关资料也接近千册。
正是基于正确政治方向,“有形”“无形”的文化熏陶和思想侵染,不仅塑造了马院人,而且积淀了马院昨日的荣光,在未来将成就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的辉煌。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