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研合作呈现多样化特征
2020年10月23日 04: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23日第2032期 作者:赵琪/编译

  本报综合外媒报道 10月17日,英国牛津大学全球高等教育中心主任西蒙·马金森(Simon Marginson)在世界大学新闻网撰文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世界各地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已经汇集成了一个研究网络,全球科学研究也随之以网络的方式实现超高速持续扩张。

  当前科学研究呈现出五种趋势:第一,科研投资和科研论文产出快速增长;第二,拥有自己科学研究体系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第三,多个国家学者合作论文的刊发比重在增加;第四,网络化的全球科研系统分量越来越重;第五,领先的研究力量分布在更多国家。

  经合组织数据显示,1995—2018年,全球大部分国家都扩大了其在科研领域的支出,这也引发了博士毕业生、研究人员和科学论文数量的不断上升。2000—2015年,美国博士毕业生数量以每年2.9%的速度增长,印度和中国分别以每年4.7%和10.9%的速度增长。从斯高帕斯引文数据库来看,其收录的论文总数从2000年的107.2万篇增长到2018年的255.6万篇。

  马金森表示,网络化的全球科研系统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仓库。各国只有拥有自己的科学能力,才能够进入这个系统中,同时必须加强与他国的科研合作。近些年,全球科学研究呈现国际合作趋势。据科学网统计,1970年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数量仅占论文总量的1.9%,到2018年,超过22.5%的论文以国际合作研究方式发表。这一比例在欧洲更高,因为欧洲的科研资助体系更有利于跨国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科研人员不但可以共享设备,其研究主题也更具全球性。马金森认为,科研国际合作不是由国家科学政策驱动的,而是由研究人员自身决定的。当前,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也愿意与发展中国家的科研人员合作,很多科学议程的设置也更加国际化。

  马金森还提到,当前全球科研环境还存在着不公平竞争。美国仍然是全球科研网络中最强大的参与者,英语也是大部分科研人员使用最多的语言,这使得非英语国家的科研人员及其研究成果常常被边缘化。但我们也应看到,东亚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科研能力上升最快的区域,尤其中国、韩国、日本等国在物理科学、工程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

  马金森最后强调,全球科研合作需要突破狭隘的民族主义旋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全球生物医学合作与开放的重要价值。只有支持科学研究资源的自由流动,全球的科学研究与合作总量才会继续增加,并最终造福人类。

  (赵琪/编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