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 谱写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赴陕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述要
2020年08月26日 10: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6日第1997期 作者:

  【核心提示】2020年4月20—2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陕西考察,先后来到商洛、安康、西安等地,深入自然保护区、贫困山区、社区、学校、企业等,了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复工复产等情况,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对陕西作出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重要指示。连日来,陕西省各高校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研究部署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动陕西高校新时代各项工作取得新气象新作为。根据西北大学党委关于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的安排部署,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组织党委中心组、各党支部、各团支部、广大师生通过集中学习、观看视频、阅读文章、线上交流讨论等多种方式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5月22日,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云端”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研讨会,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杰、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以及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在学习交流讨论中表示,要不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 “两个维护”,牢记和弘扬“延安精神”“西迁精神”,发挥西北大学延安精神研究优势,坚持不懈地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甘于奉献自我,把个人选择融于国家需要之中,把爱国之情充分付诸个人实践行动,在实践中增强干劲,勇担时代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学院学科发展作出贡献。

  深入领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

  全面、深刻理解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王强教授认为,一是要清楚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到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主要是了解秦岭生态保护、脱贫攻坚战、复工复产等情况,就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调研,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对做好陕西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二是要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提出哪些要求。此次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从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三是陕西应该怎么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钊副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学习领会讲话精神,可从“不负青山”“乐业安居”两个关键词切入。所谓不负青山,有两层含义,一是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是对这一思想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重申。二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增强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而不能空喊口号。在这一点上,延安精神能够提供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的思想资源。“乐业安居”则包括三层含义。首先,它既是一种中国人民自古向往的生活追求,又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前提。其次,将“乐业”放在“安居”之前,不仅是对异地搬迁群众生活状态的准确把握,也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对脱贫攻坚工作提出的根本性要求,更是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序复工复产重要性的明确强调。最后,乐业安居也是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后,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后续扶持,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防止出现返贫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总体来看,通过以上两个关键词,我们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理解为进一步彰显了党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深刻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大意义。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有红副教授认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之首,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所在。延安时期,共产党人之所以能从小变大,由弱变强,从局部执政走向全国,就在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作指导,有一个团结稳定的领袖群体,有一支讲政治、敢担当、重操守、能斗争的干部队伍,延安军民才能够听党话、跟党走。以延安精神校准前进的方向,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讲政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两个维护”,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到行动上,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他在考察安康过程中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将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刘杰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迅速行动、先学一步,坚持个人自学和集体学习研讨相结合,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学习贯彻好重要讲话的具体行动上。要深入思考,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此次重要讲话精神与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以来关于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等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学思结合、融会贯通。要深刻体悟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核心要义,举一反三。与此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立足岗位、积极发声、主动作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八个相统一”的要求,高度自觉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融入思政课教学,确保青年学子及时、准确地学习和掌握讲话内容、讲话精神及其重要价值与意义。

  坚持秦岭绿色发展理念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秦岭,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秦岭滋养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涵育了秦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同时应当抓紧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我们要正确认识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推进秦岭生态文明建设。

  新时代要树立人与自然合一的生态信念。陕西省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智教授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合一”的生命共同体信念观;建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信念观;积极主动地呵护、关爱自然界,建立人与自然“合其德”的道德信念观。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在“合一”信念的推动下深入进行,形成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尊崇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善待自然的规范,为人类的环境文明作出贡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而努力。陕西生态哲学研究会会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刚教授提出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的“秦岭学”观点。他认为,“秦岭学”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西部马克思主义学科要瞄准“秦岭学”的保护与开发,为建立“秦岭国家中央公园”提供智力支持。为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秦岭中华民族“祖脉”地位,要深刻认识“祖脉秦岭”的中华文化象征意义,要充分保护中华民族“生命源泉秦岭”生态,要从“国之大计”和“根本大计”高度吸取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教训。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粉鸽教授认为,秦岭楼观台作为老子《道德经》的创作地与中国道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要在生存和发展中控制自己的欲望,应当把善作为一种美德,以善心对待自然。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秦岭生态环境就是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中奇副教授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令人感触深刻的是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距离秦岭很近,秦岭高大雄伟绵延不绝的身姿就是一种自然历史遗产文化符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讲话,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自然观、生态观和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当年对“自然”的理解,先后经历了“自在的自然”“人化的自然”和“历史的自然”三个阶段。历史地理解自然,就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今天,我们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其实就是对中国历史负责,对中华文化负责,对中国人民负责。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伟力副教授认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秦岭应当以人民为核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坚持以绿色为导向,探索由生态催生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重视研究生态系统的循环运用技术,用科技创新来解决生态问题,实现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以制度为保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夯实监督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力度来保障秦岭的生态平衡。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永奇副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和谐思想为理论根基,充分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避免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又超越了“生态中心主义”的不足,形成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独特理念,是指引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根本遵循。

  汲取“延安精神”“西迁精神”信仰力量

  “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形成的重要精神成果,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两种精神中蕴含的坚定信仰、崇高品质、优良作风、奉献精神等,值得深入挖掘、世代传承并不断发展,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他们真正做到了与党和国家、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要继续从“延安精神”与“西迁精神”中汲取力量,要把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

  延安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力量源泉。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姚文琦认为,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间形成了重要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强调用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要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延安精神。同时作为党员,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党员干部,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自身的差距,第一是理想信念差距,第二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距,第三是行动上的差距。每个党员都应克服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行动上的个人主义,树立实事求是、执政为民、艰苦奋斗的作风,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功利主义的“西安作风”,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森教授认为,对于有“修养”的共产党人而言,延安精神是一种醇厚隽永的伦理文化精神,一提起它,家园的感觉就会从灵魂深处油然而生。在辩证否定的实践理性视域,这种崇高感并非发轫于某种先验普遍性,而是肇端于它的现实普遍性。这种现实普遍性及其张力来源于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实然性和应然性的统一性。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历史走向”的应然合法约束性和实然合理约束性,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伦理生活实践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普遍性,即中国人民的革命实践,从伦理关系调节到主体价值选择,再到道德理想运思。延安精神及其道德规范因其普遍性本质而使其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属于新时代。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从硝烟岁月到新时代,它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沛的伦理动力和滋养,是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道德意志力量。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振民认为,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系列重要讲话的三重哲学意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考察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时代感突出、寓意深刻。他的讲话既是基于“问题意识”的现实考量,又是基于“求真务实”精神的理论表述,还是“改革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第一,注重实际、崇实黜虚的实践理性。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陕的重要讲话大多是在实地考察之后胸有成竹、有的放矢地作出的。这不仅生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的方法论与群众路线,而且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精神实质之一——求真务实。第二,讲求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这主要表现在从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维度阐明新时代陕西实现追赶超越的新思路、新举措。他不仅从陕西自身的特殊性指明了富有陕西特色的平衡与不平衡相统一的发展之路,而且从系统论的角度阐明了陕西的发展与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一带一路”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之间历史的辩证的关系。第三,重视精神、文化在社会有机体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突出了对以延安精神为核心的无形文化遗产在党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强调了以秦岭为主要标志的有形物质文化在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西迁精神是由秉承深厚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锻造的独特历史精神。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苟昭赟认为,如何将历史精神、时代使命意识、脚踏实地践行这三者无缝对接、内在打通,不仅直接检验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内涵和质量,更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夙愿和千秋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西迁精神既是一种历史启示,更是一种时代鞭策。习近平总书记从西迁精神蕴含的历史启示,深刻阐释了使命责任和文化自信在新时代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未来前景中的重大意义。基于西迁精神又超越西迁精神,是面向未来对所有高校和所在地政府部门的时代要求。

  文化建设是灵魂。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凯认为,要坚持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努力培养更多一流人才;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强调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国鹏博士认为,在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方面,西北大学还有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西迁精神”。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从平津西迁来陕,组建了西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上,奠定了今日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公诚勤朴”的精神也为后来的西北大学所承接,特别是北平大学的师资都永久地留在了这里。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曹建军认为要抓好“三情”教育。“三情”即国情、省情、校情。“三情”认识的核心是党中央的领导,重点是明确陕西省的现状和任务,关键是找准陕西省形势与政策研究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基于“目标导航”原则,陕西高校要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答卷。

  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懈追求的理想状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背景下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全面小康首先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是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核心和关键,不让困难地区、困难群众掉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

  要结合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的深刻内涵。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认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讲话精神,要将精深的学理探究和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有机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要直面实践难题,走出书斋开展实地调研,切实关注社会发展问题、敢于回应时代课题,增强现实观照情怀,提升理论高度以及对现实的介入精神,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担当。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许门友教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即“三个意味着”。他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综合国力从衰微到强盛,意味着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全面小康,意味着我国国际地位从任人宰割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权利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所取得的扶贫成效是党中央以及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扶贫工作的成功,解决了人类历史上各个历史时期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模式、中国精神的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特别关注陕西的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这启发和要求我们从更高的层面上理解扶贫工作的意义。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青博士认为,完成脱贫攻坚、迈向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初衷。再次,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一承诺表现了党中央啃硬骨头的坚定决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完成脱贫任务、稳住脱贫成果、防止返贫都是艰巨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特别勉励党员干部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争取实现双胜利。最后,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提振全体人民朝着第二个百年目标继续奋斗的信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宏观上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脱贫攻坚在微观上提升了老百姓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这都将为更好地坚定“四个自信”奠定基础。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郭莹博士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脱贫攻坚有机衔接,认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框架、思维模式和实践指向,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陕考察,是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框架下对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最新实践和落实。能否打赢脱贫攻坚战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否如期完成。面对特殊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讲话无疑为广大人民群众注入了“强心剂”,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此次来陕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陕西地方具体实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步,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努力。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牛瑞颜 李唐 张航智撰稿)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