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店村:大棚菜托起“小康梦”
2020年08月26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6日第1997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耿店村,在20年前还只是鲁西平原一个普通的小村庄。2002年以来,村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从不足3000元跃升至4.5万多元,目前村集体资产达1200多万元。如今,一拨拨年轻人返乡创业,为曾经日渐“老龄化”的村庄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培育大棚蔬菜产业

  与许多传统农业区一样,曾经的耿店村既无工业企业也无资源优势。当地赖以生存的棚菜种植,也面临着技术瓶颈及销路问题。村民们辛苦多获益少,甚至还会“赔钱”。

  2002年,新当选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耿遵珠琢磨着如何改变村庄面貌。村两委在深入研究、充分论证后,明确了新的发展思路,即从寿光引进黄瓜、西红柿、辣椒等新品种,并聘请技术人员指导种植户建设高标准卷帘机大棚。大棚改造后的当年,棚均纯收入就打破了历史纪录,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2003年,耿店村又增建了100多个大棚,大棚蔬菜产业成了村里着力培育的支柱产业。2004年春节前夕,由村集体出资3万元,35户村民出资12万元建成的绿源蔬菜批发市场投入使用,这使得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将蔬菜卖个好价钱。同时,通过向蔬菜收购商收取管理费用,村集体获得了经营收益。

  耿遵珠告诉记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能让耿店村的一户老百姓落下。为带动全村贫困户共同致富,村两委制定了村干部帮包贫困户制度,为村里的贫困户提供种菜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贷款筹资建棚。村里曾经的贫困户耿立财,目前家中已建成五个大棚,年收入达10多万元。目前全村有大棚700多个,仅棚菜一项人均年纯收入就超过了4万元。

  多年来,耿店村始终瞄准大棚蔬菜产业,前有智能化育苗场、试种试验基地,中有合作社提供全方位蔬菜种植服务,后有蔬菜批发市场、精包装加工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蔬菜产业链条。现在,当地家家户户种大棚菜,拥有“棚二代”“耿店”两个品牌,日产销大棚蔬菜10万多斤。

  发展新型合作经济

  考虑到分散生产经营难以形成规模优势,2008年,村党支部带领92户村民,创建了绿冠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配有专门的冷库、包装车间和运输车辆,统一购料、统一生产、统一技服、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目前已发展社员316户,带动周边农民5000多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韩冰认为,耿店村实行股份合作制,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运营,有效规避了分散经营潜在的种种风险,还使农户获得了土地流转费、入股分红、工资收益。这种“支部+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生产经营模式,符合当地生产实际,具有鲜活旺盛的生命力,极大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耿店村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蹚出了一条通过乡村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的路子。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檀学文所说,脱贫攻坚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方略,“五个一批”对症下药共同发挥作用。其中,产业振兴为可持续脱贫和致富奔小康提供长远的支撑作用。发展产业要靠市场主体的市场化经营行为,地方政府要提供好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产业振兴带动贫困户脱贫需要研究透贫困户条件、意愿及其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方式。如耿店模式中所体现的,通过参与合作社以及通过专业化服务是较好的带动脱贫方式。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崔红志调查,目前我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20余万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乡村的活力。合作社通过统购统销,在降低合作社成员农资成本的同时,解决了分散农民销售难题,由此促进农民增收。此外,合作社还会统一规定农资使用数量并规范田间操作技术,这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销售价格。乡村的活力,从根本上体现为农民的活力。合作社的发展不仅增加了集体收入,还可以提高农民的归属感及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

  人才振兴是关键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棚二代”是耿店人引以为豪的蔬菜品牌之一,这个品牌得名于耿店村返乡创业的大棚二代。曾经的耿店村也面临人才外流严重、人力资本匮乏的难题。随着大棚蔬菜产业越来越兴旺,“不发展难留人,不留人难发展”的恶性循环也就不难破解了,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为村里的特色优势产业所吸引,而选择回乡创业。同时,耿店村为解决青壮劳动力外流、农业发展人才缺失问题,大力实施“归雁工程”。为解决返乡创业“棚二代”所面临的诸如用地难、融资难、技能提升难、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难等种种难题,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返乡创业“棚二代”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耿店村返乡青年86人,个个成了大棚蔬菜种植经营能手。

  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委书记郭飞对本报记者表示,耿店村党组织高度重视人才、关心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耿店村以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实现了产业振兴,以吸引“棚二代”返乡创业实现了人才振兴,以塑造良好家风村风实现了文化振兴,以建设美丽宜居新家园实现了生态振兴,以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实现了组织振兴。

  乡村人才振兴需要依靠产业和治理两类人才。在檀学文看来,实施灵活有效的农村产权交易和使用制度、改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打造良好的农村创业条件,才能吸引更多的产业人才下乡或回乡。谈及如何加强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檀学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挑选产业人才中的佼佼者参与乡村治理;二是充分利用驻村帮扶、志愿者下乡等流动性人才队伍机制;三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解决农村治理人才不足的问题。

  “产业”“家业”两旺提升了耿店村的发展活力。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兴国看来,“棚二代”返乡创业不仅促进了乡村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还带来了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给曾经人口外流严重、暮气沉沉的村庄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空心化”所导致的赡养老人、留守儿童成长教育、家庭亲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重视子女教育、孝敬长辈、全家共同努力奔小康的文明乡风成了主旋律。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