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民族地区脱贫进程
2020年07月28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28日总第1976期 作者:张燕

  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最后一年,意味着脱贫攻坚迎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对于民族地区而言,脱贫工作也迎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在民族地区脱贫理论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效,为如期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地区脱贫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共产党说到就要做到,也一定能够做到。”

  这一思想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调研。2014年元旦前夕,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致信习近平总书记,报告了多年期盼的高黎贡山独龙江隧道即将贯通的消息。自此,这个只有6900多人的少数民族的脱贫致富工作便一直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关注。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昆明亲切接见了云南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欣喜独龙族怒族脱贫工作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明确要求,“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2015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这一思想,其原因就在于,“中央这么重视民族工作,这么重视脱贫工作,就是要更好维护民族地区团结稳定,更好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更好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各民族一起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实上,这一思想对进一步做好扶持人口较少地区和其他地区民族工作、推进民族地区全面小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脱贫工作的特殊性在于:“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决战阶段,民族地区成为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重点、难点。”

  如何补足这一短板,解决相关重点、难点问题,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民族工作推进的重中之重。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能力和水平”。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共中央加强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首要任务,以扶贫攻坚为重点,以教育、就业、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着力点”。同时,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稳步推进边疆稳定、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和脱贫工作向纵深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发展之路。砥砺奋进的五年后,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民族、宗教、维稳问题交织,是决定脱贫攻坚战能否打赢的关键”。这一论断引起广大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对如何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打赢民族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考察调研、部署民族脱贫工作,由点到面地逐步践行“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脱贫工作理论均来自于其长时间积累的实践工作经验,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多次深入畲乡、走进畲族群众,对民族问题进行深刻地思考,先后书写《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等系列署名文章。他强调,“增强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造血功能’,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扶持他们兴办乡、村两级经济实体,增强民族地区经济的‘造血功能’”。可以说少数民族地区脱贫工作贯穿于习近平同志福建省、浙江省一线治理工作的始终。2015年宁德赤溪畲族的脱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民委一份简报上批示:“30年来,在党的扶贫政策支持下,宁德赤溪畲族村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滴水穿石、久久为功,把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建成小康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调研了甘肃回族东乡族、湘西土家族苗族、内蒙古蒙古族、新疆维吾尔族、云南大理白族、延边朝鲜族、宁夏回族、青海土族、黑龙江赫哲族、广西壮族等民族地区,足迹遍布东西南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总结这些战略要地的特点,提出相应脱贫工作重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总结并部署下一步脱贫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此后,持续关注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成为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民族工作的重点内容。

  十九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来了冲刺期,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也面临着攻坚克难的巨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又先后走访了四川、海南、湖北、京津冀、重庆、江西、内蒙古、甘肃、河南等地,特别关注各地民族地区区域特点,详细总结该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脱贫工作重点,甚至详细部署具体的脱贫工作要点。例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并特别强调:“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主要有汉、回、藏、蒙古、东乡、土、撒拉、保安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10%左右。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上中游地区和下游滩区,是我国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积极支持流域省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好流域人民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等问题,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行程遍布祖国各地的民族贫困地区,立足于实际,谋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略,行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之策,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工作终成燎原之势。

  2019年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7年来,我十几次到民族地区调研,在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在祖国北疆、西南边陲,亲眼看到了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7年来,民族地区累计减贫250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1%下降到4%。”贫困发生率降至4%,表明了十八大以来民族脱贫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为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020年疫情稳定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踏上了考察调研之路,先后出访浙江、陕西和山西等地,考察脱贫攻坚成果是其调研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民族地区脱贫工作捷报频传,2017年底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畲族贫困村全部脱贫,2019年少数民族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3.5%,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贵州黔南民族自治州实现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44个民族,一个民族都没有落下;云南省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普米族、景颇族、佤族、拉祜族9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西藏萨迦县累计减贫3579户13531人,107个贫困村(居)退出,脱贫人口全部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群众认可度达到99.8%以上。凯歌陆续奏响,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脱贫之火已成燎原之势,我们坚信在2020年必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

  (本文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重点学科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