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扶贫战略根本指引的理论品质
2020年07月15日 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5日总第1967期 作者:莫梨

  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梦想,世界各国人民都在为减少贫困和消除贫困作出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扶贫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扶贫工作和脱贫攻坚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引,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品质。

  始终坚持以共富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以解决人民群众的贫困问题为问题导向,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任务就是消除贫困、脱贫攻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是扶贫减贫的基本目标,实现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则是更高的目标。扶贫的目的不仅为了实现脱贫,达到“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而且要在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确保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坚持从以人民为中心出发思考扶贫战略,是党中央始终坚持的根本立场。一方面,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扶贫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村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实现真正脱贫,成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佳诠释和最有力的证明。另一方面,扶贫工作、脱贫攻坚要走群众路线,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外因是实现最终目标的辅助条件,内因才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始终以精准为战略要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重要论述的战略主线和核心逻辑。精准扶贫,就是精细化管理对象、精确化配置资源、精准化扶贫对象。而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新方略,并多次强调要下好“精准扶贫”这盘棋。一是要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同时,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怎么退”等四个方面作为精准扶贫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二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突出问题导向,找到穷根,对症下药,制定方略,靶向治疗,重点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三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的区域发展是精准扶贫的基础,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问题。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打赢脱贫攻坚战,组织领导是根本保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以及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形成了政府主导、多元治理的扶贫模式。将全面从严治党贯穿扶贫开发工作的始终,对扶贫干部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与评价方式,促使党员干部不断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扶贫工作和脱贫攻坚的考核与监督,确保取得成效,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增强服务功能和带动能力,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中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关键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问题治理机制研究”(2020MYB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