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治理相对贫困长效机制
2020年07月15日 09: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5日总第1967期 作者:刘杰

  新时代扶贫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坚定“四个自信”重要实现路径。我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无论是解决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问题,都必须从制度机制层面破题。探索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内外动力结合,重点在于提升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形成了“五级书记抓扶贫”,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建立了解决绝对贫困的有效动力机制和相关制度体系。当前,贫困发生的问题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过去解决绝对贫困不同的是,相对贫困产生的原因更为复杂,解决难度更大,持续时间更为持久,容易出现反复。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第一次提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建立扶贫的长效机制提供了重要遵循。无论是绝对贫困还是相对贫困,贫困群众既是扶贫攻坚的对象,更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的意识。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形成相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长效动力。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但从一些地方扶贫实践来看,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同质性强,产业扶贫项目缺乏规划和特色,而且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足。为有效治理相对贫困,政府今后要在财政、财税、金融等宏观政策制定过程中尽可能扩大城乡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受惠范围,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强调平等、尊重的基础上,从相对贫困人群的现实需求出发,以项目为核心,制定科学的扶贫政策,同时做好扶贫项目规划,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后,贫困群众的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等问题将得到基本解决。今后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相对贫困群体提供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重点是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长效机制,以进一步激发相对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

  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格局

  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社会各方参与是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

  构建相对贫困问题治理的社会参与机制,目的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优化社会扶贫资源配置,建立社会扶贫专业队伍,积极孵化和培育各种志愿服务团队,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社会扶贫汇聚广泛的各类资源。

  形成紧密的利益关联机制

  贫困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消除贫困的最直接动力。如果扶贫政策和项目不能与贫困群众形成紧密的利益关联机制,再多扶贫资金和项目、政策都难以为继。由于内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动力和能力的不足,目前的绝对贫困户很容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又走向相对贫困。因此,必须通过长效机制激发解决相对贫困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我们要重视相对贫困治理的利益关联机制构建。要形成产业扶贫的利益关联机制,重点是完善相对贫困群众的资源入股(土地、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流转、小额信贷、订单农业、企业安排就业以及要素供给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必须紧密围绕相对贫困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从“两不愁、三保障”,拓展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等在内的个人素质、职业技能提升的新的内生动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问题治理机制研究”(2020MYB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