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为了更好适应这一大变局,必须大力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一方面,推进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另一方面,依靠现代科技创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不断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结构转型是指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现有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以致阻碍和束缚其进一步发展,必须通过提升产业素质和重组产业要素,提高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它包括由传统产业转型到现代产业,由要素驱动型产业转型到创新驱动型产业,由资源消耗型产业转型到绿色产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指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的过程或状态,例如,由低附加值产业转向高附加值产业,由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产业,由低技术含量产业转向高技术含量产业。其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具体包含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结构升级是指企业的技术升级、管理模式的改进、产品质量的改善、生产效率的提升、产业链以及企业整体结构的升级。中观层面,它是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得到全面提升,从而形成更高级的产业结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紧密相关,如由劳动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再转到技术密集型,最后转变为知识密集型,其实质都是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体现为整个国家经济结构的全面升级。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而作为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高质量发展既是经济发展的手段,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核心是提高产品附加值,使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攀升,这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因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过新中国70余年、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大国。但在新时代,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还不足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履艰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尚在初期、高新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并未有效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优化经济结构。
第一,传统产业技术改进效果不明显,企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生产效率偏低。以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较大比重。且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偏低,以信息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模式尚未广泛应用,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较小,利润率偏低,投资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先进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同时,这些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问题比较严重,亟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同时在我国产业构成中占比偏低,同我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匹配。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但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同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先进设备无法满足多个地区同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行业内部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被逐渐压缩。其次,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但我国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发达国家仍有差距,难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工业化中后期的重点产业,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较低,与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地位不匹配。2016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10%,尽管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增幅均超过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但2019年底该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5%,远低于发达国家30%的水平。
第三,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关键核心技术尚未实现自主可控,高精尖技术与设备均依赖进口。高新技术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出口量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底子薄,研发能力较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调查数据显示,到2018年,我国仍有52%的关键材料、70%的智能终端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在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关键精加工生产线上超过95%的制造和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在全球制造业的四级梯队中,中国处于第三梯队,属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领域,成为制造强国尚需时日。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高利润环节仍被拥有核心专利技术的发达国家掌控,部分产品附加值率甚至低于纺织业、玩具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为此,有必要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术自给等方面,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一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技术。传统产业是支撑整个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纺织业为例,纺织业每年为农村务工人员提供1000多万个就业岗位,使用国产天然纤维原料约900万吨,有力推动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之一。实现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是要鼓励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以工艺创新促进产品创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及互联网平台实施“互联网+”战略,加强自动控制、工业核心软件、工业互联网与智能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有效协调的产业链,推动产业由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拓展,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发展。
二是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产业发展引领作用。首先,各地区应结合自身发展基础,制定符合本地要素禀赋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在全国层面形成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西部金三角为主要聚集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其次,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发达国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普遍接近50%,这一比例在我国尚未达到15%,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以提高产业配套率、减少中间品购买、降低投资成本,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全面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尽快实现技术自给,并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结合我国发展实际,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同时,为避免被长期锁定在国际产业分工末端,要尽可能减少对技术、装备引进的高度依赖,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效率,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和品牌产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结构,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在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广州大学经济与统计学院院长、教授)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