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考中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效能
2020年04月10日 01: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4月10日第1904期 作者:吴海江 徐伟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公共卫生治理效能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我们必须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着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效能。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各领域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具有全局性根本性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坚持和完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首要环节,指明必须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才能发挥制度执行的能力,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面对疫情防控的复杂形势,坚持党的领导制度,是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适应公共危机突发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必然要求;是理顺中央、地方与基层防控的关系,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疫情防控格局的根本保障;是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关系,统筹安排人员救治、公共防护、资源调配、复工复产等各方面工作的前提条件。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效能,就要牢牢抓住党的领导这一根本制度优势,最大程度释放党的集中领导的政治效能。一方面,树立和巩固党的主心骨的领导地位。服从党中央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做到令行禁止。另一方面,开展和推进党组织建设和党员教育活动,发挥党组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力,强化共产党员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遵循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性,是马克思主义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高命题。百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史清楚表明,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想人民之所想,是化解各种艰难险阻、创造社会发展奇迹的根本之道。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和原则,凸显了中国之治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是社会主义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最鲜明的底色。一方面,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一最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治理,特别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个人与家庭、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众志成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对公共卫生以及风险管理性质的认识,关系到防范和应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最终结果。

  提升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效能,就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精神和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到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中,让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转化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风险管理优势。把人民的安全有没有保障、诉求有没有解决、利益有没有实现作为衡量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成效的最高标准。高度重视每一名群众的安全健康问题,尤其针对特殊困难群体,提供更多关怀和照料。确保处置危机之时,公共健康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可靠性和权威性。把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作为紧紧依靠群众的全民行动,依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传家宝”,充分动员城乡、社区、单位的每个人投入到网格化监测和防控中来。开展全民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控的教育活动和卫生运动,扎牢织紧阻断重大传染和流行性疾病传播的篱笆。
  
  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作用
  
  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能力和作风是影响国家治理水平的关键变量,决定了党和政府在重大挑战面前的政治能力、组织能力、业务能力和应变能力。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好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的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落到实处,这是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显著体现。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少干部尽职尽责,冲到一线,涌现出不少甘于奉献、舍身忘我的感人事迹,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暴露出精神懈怠、消极应付、脱离群众、能力不足的问题,稀释和削弱了国家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效能。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是组成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筑起周密全面的防控体系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公共卫生风险预报机制、提高公共卫生风险防控效率、规范公共卫生风险决策行为的关键一招。

  提升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效能,就要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队伍建设。一方面,提高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的专业水平,聆听基层群众对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的意见,着力培养领导干部综合素养和底线思维。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通过领导干部“头雁效应”的发挥,转化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的治理优势。另一方面,把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点,将防范和应对公共卫生风险作为考验领导干部的试金石,作为检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实战场。
  
  依托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撑
  
  现代科技与国家治理的深度融合,是创新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必然选择。更要看到,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本身是一个专业性的科学问题。战胜疫病离不开科技支撑。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不仅包括公共卫生监测、评估、诊治和研究工作,还涉及由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交通管理、城乡运转、民生保障和经济发展等社会治理问题。因此,对公共卫生风险的有效防范和精确管控,既要从流行病、临床、药物和防护的学理角度出发,对风险发生的条件、机理、过程进行规律性研究,也要着眼于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本身的特点,以智慧医疗、数字天网、智能仓储等新业态,推动风险管理能力、卫生救治能力和危机保障能力的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风险管理效能,就要以科学思维和技术驱动,赋能公共卫生事业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为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提供手段创新。首先,建立科学高效的重大疾病防控指挥和调度体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场所、不同行业,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制定立体动态的防护和隔离标准,实现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其次,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人脸识别等信息数字时代的技术成果,通过一体化资源信息共享平台,精准全面掌握公共卫生风险监测、溯源、排查和评估,为科学研判公共卫生安全形势,推动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和服务高效化提供技术支撑。再者,遵循公共卫生疾病防范和治疗规律,坚持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社会防控相结合,鼓励科技创新,集中各方资源和力量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检测、药物、病理的科研攻关,引导企业采用新机器、新工艺,保障医疗物资的生产和供应。总之,尽管当前人类对公共卫生还存在不少未知领域,但科技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科学技术的运用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总体方向,顺应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根本要求,就一定能够发挥科学防范、及时预警、精准施策的风险管理能效。
  
  (本文系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关系研究”(2020MYB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