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疫”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2020年03月23日 03: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3日第1891期 作者:蒋莉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孕育了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强大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斗前行。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精准部署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防控大战胜利在即。此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恰逢其时。只有把握全民战“疫”特殊时期,挖掘爱国主义生动教材,打造主题教育多维课堂,才能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激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建功。
  
  因势利导 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可谓全民亲历、全民关注,而且引发了全民行动。举国抗“疫”的现实环境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广阔空间,使教育本身更具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全民亲历是基础,要把握情感上共情共鸣的时机。与普通疫情、自然灾害不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使全国31个省区市相继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社会“停产”“停工”“停学”,这是一场全民的“战役”。全民亲历的现实环境使原本枯燥刻板的理论知识从书本中跃然而出,与受教育者达成默契,在情感上共情共鸣,爱国主义教育更有说服力。

  全民关注是桥梁,要把握思绪上同舟共济的时机。疫情发生以后,全国人民关注武汉、牵挂武汉,新闻媒体聚焦抗“疫”信息,各地和解放军医疗队迅速集结,千里驰援。可以说,抗“疫”话题引发了全民关注,也成为千家万户新春祈福的重要内容。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抗疫情,使得此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具感染力。

  全民行动是关键,要把握行动上同心同向的时机。“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日夜奋战、救死扶伤;人民子弟兵和公安干警奔赴一线、直面战场;社区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任劳任怨;武汉人民和湖北人民顾全大局、自觉配合、坚韧不拔。各行各业听党指挥、统一行动已然是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最大的特征,这种全民同心同向的行动力使爱国主义教育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有的放矢 抓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在全民战“疫”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准确诠释党和国家的主张,深刻阐明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一方面,我们看到,从党中央到全国各级党组织、党员纷纷行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走访北京市基层社区调研防控工作,并亲自前往武汉考察慰问;国家下派十几位省部级领导参与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的防控工作;全国党员自发捐款,总额累计超过11亿元。另一方面,全国各省与湖北各市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全国生产生活物资、医药器材、专业人员集结湖北。事实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最坚定的弘扬者和践行者,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了超强的调动能力和卓越的领导能力。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有机统一、密不可分。

  在全民战“疫”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仔细挖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实质内涵,诠释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一段时间以来,最美医生护士、最美快递小哥、最美顺风车司机、最美社区干部的感人事迹不断涌现,这些在抗“疫”过程中奉献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的普通人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掷地有声的道理: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也是情之所归。生产口罩的车间正月初一复工;平时不生产口罩的车间也根据疫情需要,火速投产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迅速建成更被国外媒体评为“不可能完成的奇迹”。面对疫情,中国人民用行动诠释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可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克服一切困难的精神基因,是民族魂;时代精神赋予了爱国主义新的时代特征,是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的力量支撑。厚植家国情怀,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大潮,才能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做好新时代的奋斗者。

  在全民战“疫”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主动涵养青少年包容、平和、理性的国民心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得到多国援助的同时,中国最先采取行动进行防控,为世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国内疫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中国政府和人民又为日本、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提供大量防疫物资、分享经验并派科学专家前往协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中国主动与世界各国合作,守望相助。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正是要引导青少年涵养具有世界眼光的爱国主义,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大国责任和大国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多措并举 办好爱国主义教育课堂
  
  在全民战“疫”背景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就地取材,创新手段,重视实践教育。一是积极挖掘防疫故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用事迹暖人心。讲战“疫”故事不是对新闻报道照搬照抄,而是既要通过理论解读深化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要通过故事展现理论的真理性,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二是积极运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手段,用方法得人心。把青少年感兴趣的事变得有意义,把有意义的事做得让青少年感兴趣,是当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亟待创新的手段方法。勇敢融入互联网平台,优化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网络作品,设计网络活动或游戏,增强教育吸引力;积极创新话语方式,以青少年喜欢的方式、手段把爱国主义教育讲给他们听,激发他们的兴趣。三是积极引导青少年将爱国热情化为报国行动,用行动聚人心。雄关漫道,脚踏实地,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实践的大课堂中。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劳动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志愿者服务、调研考察、实习实训中将“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中,砥砺强国之志,修炼本领。把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力放在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上,放在厚积自身的学问知识上和主动投身志愿奉献的青春队列里,鼓励青少年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本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课程建设与实践”(193052)阶段性
  成果)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