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向好预期不变
2020年03月20日 04: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0日第1890期 作者:本报记者 卫思谕

  在中国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全球多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却出现蔓延之势。学界认为,全球疫情防控的高度不确定性,给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都带来了持续考验,但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在可预期、可控的区间,有能力快速重返正常轨道并延续长期向好趋势。
  
  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随着疫情在世界多国蔓延,疫情控制的情况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扩张性宏观政策都难以真正稳定经济。当前,国外疫情是否会对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致命冲击还难以判定,而外部环境的恶化,是否会导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从目前疫情救助向疫后刺激快速过渡,也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短期内的关键点,就是要看其他国家能否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

  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判断疫情对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看疫情是否会在全球进一步蔓延。当前,欧洲与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出现了较多的确诊病例,其中日韩两国在制造业和供应链方面与中国紧密相连,而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又是全球制造业的另一个中心。因此,如果这些国家疫情态势持续恶化,那么在四五月间全球供应链或将面临较大挑战。
  
  疫情对中国经济影响可控
  
  尽管短期内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然处于长期向好趋势。在刘元春看来,近100年的疫情史中,疫情引发的经济冲击,本质上都具有外生、短期和局部性,不会造成一个大型经济体的潜在增长速度发生系统性偏离。通常,分析一国中长期发展趋势和潜在增速,取决于资本存量及增长速度、劳动力及人力资本积累状况、技术进步及资源配置效率改进等因素。其中,资本积累速度取决于国民储蓄率,物资资本存量不会因为短期的疫情而导致积累方式和更新速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同时,疫情对劳动力市场及人力资源积累的影响较小,社会也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教育发展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在疫情刺激下,人类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重视和对各种公共卫生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当前中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弹性和韧性,对疫情冲击有着很强的防御和自愈能力。因此,中国经济绝对有能力克服各种困难和风险,快速重返正常发展轨道。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王一鸣表示,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短期内大于非典时期,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包括餐饮、住宿、旅游、交通、娱乐等受影响较大,但从整体上看,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可预期、可控。随着复工复产的积极展开,消费环节将逐步改善,市场预期趋于向好,经济的自我恢复正在逐步进行。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认为,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影响可控。如果第一季度基本上恢复正常,对全年GDP增长的影响是-0.17%。因此,当前恢复经济的关键是复工复产。除了制造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外,传统服务业和包括金融、会计、审计、高等教育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也都需要尽快恢复正常。
  
  扩大内需稳基建
  
  疫情发生以来,为恢复经济发展,中央陆续出台了减免税费,免除、延缓中小企业社会保障缴费,给小微企业提供专项贷款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避免出现大面积失业、持续稳定市场消费需求和保障企业最大程度存续,王一鸣建议,可以设立中小企业专项纾困资金,对困难企业给予一定资助,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体可以直接给予补助。同时,可以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力度,比如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国债、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等。

  刘元春表示,从短期救助及稳定中国经济的角度看,2020年稳增长的关键在于稳投资,而稳投资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稳基建,这对于保证中国经济增速的目标将起到巨大作用。当然,在目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必须做好慎重评估,仍需要以“底线管控”为主,做到既控制好疫情,又保证资金链、产业链不断,保持中国经济的循环顺畅发展。

  陆挺认为,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广阔的市场,为了加快复工进度,可以增加对这些新基建项目的投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要充分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全国盲目投资的现象出现,注重对投资效率的技术分析。此外,缓解疫情对经济冲击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内需。李稻葵表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还有大量的国内潜在需求需要进一步释放。目前,中国仅有4亿人口迈入了中等收入人群。通过改革,如果能让剩下的10亿人口尽快迈入中等收入人群,届时国内的内在需求就会被充分激发,将大大增强中国经济的抗压能力。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