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不断推出一些优秀作品,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例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深受各年龄段观众喜爱。今年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一鸣惊人,目前票房已超过34亿元。认真思考和总结这些优秀作品的成功经验,对今后中国动画电影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第一,“故事新编”打造视听盛宴。纵观近年来出现的这几部动画电影,在题材上几乎都选择了以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为蓝本进行现代演绎的方式。这种“故事新编”的创作方式曾经引起一些人非议,认为缺乏创新精神,是吃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老本。这种说法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文化创新不能离开其所生成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在长期的生活与实践中形成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着我们的审美选择和审美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美德的故事,早已积淀到人们的内心深处,不仅成为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进行文艺创作的原型与母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优美动人的故事不仅是我们创作的宝库,也成为世界其他国家拍摄电影的取材来源。事实上,那些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的故事承载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因而有着无穷的生命力,能够在不同时代为艺术创新提供基础与灵感。《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创作人员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营销人员在宣传时机和方式上的多样选择,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电影故事本身契合了当代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从影片叙事来看,这几部作品都有非常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质。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节设定与展开,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地大道的理解和认知,反映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哪吒的拯救与被拯救,其中也体现出中国文化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精神的统一,表现了鲜明的民族性格。哪吒拯救陈塘关百姓的壮举,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双重建构,彰显了中国文化倡导的大爱精神。同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这些动画电影也融入了新的时代意识,如自我成长的烦恼和艰辛、对爱的执着与付出、追求自我价值的提升和实现等,用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和最能接受的话语,讲述了关于和谐、关爱、勇气与责任的故事,从而完成了对传统神话的现代演绎。这些影片既有插科打诨的幽默桥段和热血沸腾的战斗场面,也反映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人生问题,力求将传统与现代、神话与现实紧密结合,因而拨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弦。
这些动画电影虽然依托传统神话故事,但艺术风格却是新鲜的,呈现出现代特色。从影片的声画元素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色调明亮、对比强烈,具有明显的油画色调;人物造型夸张,主要人物塑造突破常规;场景设置具体翔实,令人赏心悦目;语言诙谐幽默,更为生活化;道具彩蛋小细节丰富,向诸多经典电影致敬;音乐恰到好处,既烘托了气氛,又没有喧宾夺主;故事结构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具有很强烈的现实意味;等等。虽然有些作品还有瑕疵,但基本能有效安排影片节奏,整体来说为观众打造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第二,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基础上不断发展。实际上,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老一代电影人就坚持在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推动动画电影创新发展。上映于1941年的《铁扇公主》,是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在上海“孤岛时期”克服了重重困难完成的。影片以唐僧师徒扑灭火焰山、反抗牛魔王的故事,表达了抗战救亡的精神。万氏兄弟在当时大胆吸取了中国古典绘画和古典文化艺术的营养,使中国山水画的风格被成功地搬上银幕。这部电影既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又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直接影响了手冢治虫等日本动漫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动画电影也产生了不少精品力作,有些在国际上还获得大奖,如《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两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1961)和《哪吒闹海》(1979),称得上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经典,尤其是浓郁的中国元素和文化特色,令人过目难忘。当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云集了整个中国动画电影领域的专家,如万籁鸣、严定宪、张光宇等人,他们有比较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精益求精,达到艺术追求上的高标准,因而打造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动画电影经典作品。
时代的变化和老一代艺术家的逝去,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动画电影作品的引进,使中国动画电影面临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产电影迎来大发展局面,国产动画电影的数量在增长,质量也明显提升。在继承本土和借鉴外来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国动画电影一方面要在继承经典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能一味强调手绘动画时代确立的平面化、意象化的表现方式,也不能简单以是否采用龙、云、舞台化的人物和动作、水墨画、戏剧脸谱、丝竹配乐等传统动画符号作为民族性判断的唯一标准。动画电影作品传承中华文化,表达中华美学精神,应当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更加先进的电脑3D等动画制作技术,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增强作品的现代感和技术实力,以达到更好的视听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陷入唯技术主义的陷阱,单纯以动画电影中采用多少先进技术、CG制作多么精良作为评判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在提升技术的基础上让故事鲜活起来、人物丰满起来、内涵厚重起来,这样才能使中国动画电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中国动画电影只有在创作过程中坚守民族文化特色、体现时代意蕴和创新艺术表达,让作品满足观众审美需求,以情感打动观众,才能在时代变迁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直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动画电影在艰难探索中得到的这一成功经验。当前,我们仍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讲好故事的同时增强时代感、创新感,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中国动画电影精品。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