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唯物史观 增强制度自信
2019年07月11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1日第1732期 作者:周建超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自信的生成都必须具有科学的理论支撑,才能使这种自信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础上的制度自信,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一,我们的制度自信始终建立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基础上。制度自信首先是建立在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明确指出,只有运用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发展规律,才能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和必然趋势。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不断矛盾运动中向前推进的,最后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及其内在矛盾,指出正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批判的武器,这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哲学依据。当然,一个国家究竟选择何种具体制度,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文化传统和历史实践。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具体制度的创设上并没有做过多的详细阐述,认为这是由那个社会的人们自己决定,这为中国独立自主地探索和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制度提供了理论空间。从中国社会的历史语境来看,当西方列强用炮火轰开古老中国大门时,无数仁人志士就为寻找国家出路开始了各种制度方案的选择,但都无法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的境地。正当中国人民处在彷徨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推求、比较,最后选择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为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整体趋势来看,只有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既克服封建专制的腐朽落后,又超越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使未来中国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这就给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并迅速有效地动员起全社会民众力量,为建立新的国家制度而不懈奋斗。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两步走战略,并经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土壤,必然得到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第二,我们的制度自信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所强调的先进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作用。唯物史观认为,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一个国家制度的创设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意识形态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和发展规律,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成为变革制度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意识形态,始终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和发展,是制度自信的灵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正确揭示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把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实践运动与制度建设完整地统一起来,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既是真理,也是一种制度化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态,这是增强制度自信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包含了公平正义的价值目标,强调一种社会的公平正义是通过国家制度体系的建构目标和组织实施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制度自信必须体现在其公平正义的价值内涵上,并以此为标尺衡量制度创新和完善的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超越了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价值理念,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利益诉求,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这是增强制度自信的价值基础。因此,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障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正确方向,从而不断增强制度自信。

  第三,我们的制度自信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揭示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民族和国家制度创新的主体力量来自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政治文明成果,理所当然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这是制度自信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以强烈的使命感、主人翁精神和政治热情投入到国家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中,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从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明确要求把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转化为人们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到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要求,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所有这些制度创新实践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正是有了亿万民众的积极参与和伟大实践创造,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第四,我们的制度自信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所建构的世界历史眼光。观察问题要坚持世界历史眼光是唯物史观的内在要求。作为“世界历史”产物的唯物史观本身就蕴含着独特的世界视野,它既是人类知识总和的结晶,又是在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行创造性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所构建的新的理论体系。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立论依据时,还必须把它置于世界历史视野,在与其他国家制度相比较中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其特色和优势,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认同,这是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方法论。事实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少发展中国家在探索制度建构时都曾参照了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缺乏深厚的历史土壤而水土不服,致使这些国家陷入了深深的政治经济危机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深扎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符合人民的意愿,得到了人民的认同和拥护。它与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虽然确立的时间短,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作为一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我国具体国情的独创性制度,已经接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并日益彰显了强大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它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行使民主权利,实现了制度建构的价值目标与实践运用的有效统一,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是制度自信本质力量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坚持面向世界,用人类一切优秀的制度文明成果来丰富和完善自己,并依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创新体制机制,使其在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协调各种政治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运行效率、推进社会政治稳定和集中力量办大事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比较优势。这就站在了时代和真理的制高点,使得这一制度更具适应力和生命力,这是制度自信的底蕴所在。

  (作者系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泰州学院副校长)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