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2019年07月10日 08:3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10日第17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话语体系承载着一个国家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念,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反映、概括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7月6—7日,山东社科论坛“‘一带一路’倡议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如何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用中国理论和话语解读中国实践

  山东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周忠高表示,70年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与时代深刻变化和实践发展相比,与中国不断上升的国际地位和丰富理论资源相比,我们的话语体系创新还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与之相称的中国话语体系。当前,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界从理论形态层面总结、反映、概括时代与实践的新变化,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蕴藏的内在逻辑,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教授聂珍钊表示,要改变目前中国学术话语弱小状况,需要学术理论创新和建构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他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创新和构建学术话语体系为例谈到,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一种由中国学者提出的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强调文学必须研究文学文本,强调文学的教诲功能及伦理价值,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话语体系,并提出了伦理身份、伦理环境、伦理语境等核心术语。

  据悉,作为由我国学者首先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文学批评方法,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和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成功范例。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理论和话语解读中国实践,不断概括出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四川外国语大学翻译学院教授胡安江认为,中国概念、中国范畴和中国术语能否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否掌握话语权,是否具有强有力的话语体系,这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而且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胡开宝表示,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正以自身实践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中国答案。这个答案能否得到全世界大多数人的认可,能否让大多数人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特色外交的话语建构、翻译和传播。

  加强与目标受众的互动交流

  中国话语的跨语际实践,是中国与国际社会交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牵涉语言接触、语言转换、话语生成、话语流通、话语建构等复杂的话语实践过程。

  天津外国语大学教授田海龙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经验,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外交理念,这为建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学者需要探索如何在国际上更为有效地传播中国特色话语。

  胡安江表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当务之急需要采用更多元的话语类别,从多元的视角、以多模态的话语形式和话语内容,向世界讲述有关中国的“事件版本”和“特定画面”,从而打造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他建议,要将中国对外话语精巧地寓于通俗化和生活化的平民故事当中,加强与目标受众的互动交流,让受众思维贯穿话语实践全过程,从而实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外宣需求与传播效果的有机平衡。如此,中国话语的影响力版图才会越来越大,中国声音和中国故事才能传得越来越广。

  胡开宝认为,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外交话语体系对外传播的重要前提。核心概念的提出和翻译应当以我为主,在兼顾受众国家语言文化规范的前提下,适当体现本民族特色。非核心概念和相关陈述应以符合受众国家语言文化规范和国际通行的外交理念为依据。他建议,可以采取学术话语和民间话语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以理性和严谨的态度向国外学者或民众介绍我国外交思想和具体举措,力求让国外民众全面而客观地掌握中国外交话语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以国外普通民众能够理解、乐于接受的语言向国外民众系统介绍中国外交思想。

  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路径。青岛科技大学教授李玉良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要与区域国别研究相结合,强调中西结合、双向交流,讲究时代与国别针对性,注重与当地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

  推动外语学科展现新价值

  在与会学者看来,当前要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创新外语人才,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科素养,推动外语学科在中国文化和国际传播实践中展现新价值。

  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更加突显,这也为新时代外语学科建设提供了新机遇。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成坚表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旨归和能力检验的尺度。在新形势下,区域国别研究既是时代需求,也是外语学科内在变革动力,还是丰富外语学科内涵、拓展学科边界的重要途径。外语学科建设要以区域国别研究为契机,弥补外语学科对外研究中的缺口,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连瑞表示,传统而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倾向于被定位为工具学科,但这容易忽视其学科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应该准确把握外语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外语学科的内涵是学科与专业,培养人才;外延是跨学科,服务国家需求。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要坚持工具性、人文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

  谈及推进中国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及人才培养体系,杨连瑞表示,可以将语言文化研究、历史比较研究与政治社会研究等方法有机结合,从人类学、民族学、地理学、语言文学和历史社会学等多角度,因地制宜开展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罗良功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正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响应,对中国对外政策与国内经济文化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回应“一带一路”倡议需求,是当前外语学科必须面对的问题,他认为,回应这一需求必须以保持外语学科内涵发展为前提,并且要基于外语学科内涵进行外延式发展。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表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和专业应抓住契机,对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深入思考,建立外语学科和外语专业有效融通的路径,进而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和外语学科健康、长远的内涵式发展。

  会议由山东省社科联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承办,《山东外语教学》编辑部协办。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