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非同寻常的思想家
2019年07月02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7月2日总第1725期 作者:江怡

■维特根斯坦          资料图片

  维特根斯坦的生活经历与其思想特征高度契合。因而,走进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为了窥视他的生活逸趣以满足我们的猎奇心理,也是追随他的思想历程,揭示其思想中“非同寻常”之处的必要方式。

  2019年4月26日是当代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诞辰130周年的日子。维特根斯坦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重要的西方哲学家之一,其思想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介绍和研究日益增加。2018年12月我的《维特根斯坦传》修订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关于维特根斯坦的原创传记。2019年1月韩林合主编的8卷本《维特根斯坦文集》正式出版。这标志着国内的维特根斯坦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纪念维特根斯坦诞辰的日子里,我愿意重申自己在新版《维特根斯坦传》再版导言中表达的一个观点:维特根斯坦思想具有至今依然重要的非同寻常之处。

  生活经历刻画思想特征

  这种非同寻常首先表现在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方式与他的个人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完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战争结束之时,正是他的思想定型之日。战争不仅给了他战胜孤独和痛苦的勇气,更给了他体察人生意义的机会。“世界的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都如其所是地是,一切都如其发生地发生;在世界中不存在任何价值——如果世界中存在价值,那么这种价值也不会有任何价值”;“神秘的东西不是世界如何,而是世界存在”;“的确有不可说的东西,它们显示自己,它们说神秘的东西”;“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必须对之沉默”。所有这些命题,只有在经历了人生极限挑战之后的人,才能领悟它们的真谛。所以,维特根斯坦在该书序言中这样写道:“本书或许只能为那些自己就曾思考过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或类似的思想的人所理解……如果它能给一个读懂它的人以快乐,本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不仅如此,维特根斯坦思想从早期到后期的转变,据称有着许多戏剧性场景的来源,包括他在奥地利南部地区的小学校教书,他听过的一场学术讲座,他读到的一条新闻,或者他现场观看过的一场球赛,等等。但无论是什么,这些都说明他的思想转变来自其个人生活经历的启发,而不是他思想自身的逻辑演变结果。换个角度说,要真正了解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及其变化,就必须要了解他的生活,包括他的性格特征和为人处事的方式,他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世界。

  以言践行

  维特根斯坦思想与其生活经历之间的高度契合,恰好表现出他的做人原则,即言行合一。这里的言行合一,不仅指他的文字思想与其生活轨迹之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指他的思想就是对其生活经历的反思和发挥。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完全出自于他的生命感悟,或者说,他的逻辑与他的伦理是完全一致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维特根斯坦为什么说《逻辑哲学论》不是一部逻辑学或哲学著作,而是一部伦理学著作。对于这本书而言,重要的不是书里所说的内容,而是书里没有说出来的东西。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路,凡是能够说出来的东西都是可以说清楚的,而且都是不重要的;凡是不能说出来的东西反而是更为重要的。因为无法说出来,所以也就是无法表达的,因而也就是无法思想的。对于维特根斯坦而言,无法表达的东西,无法思想的东西,却可以用显示的方式把它们揭示出来,并使得它们变得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才是那些能够说出来的东西中所隐含的。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非同寻常之处:他不是以行践言,而是以言践行,行在先、言为果。

  事实上,维特根斯坦在前期思想中提出的不可说的东西,正是他在后期思想中提出的语言游戏加以显示的东西。如果能够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变化过程,也就可以理解他的思想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他是用自己对语言游戏的描述去显示那些在他看来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内容。而对语言游戏的描述,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活动,也是显示语言游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游戏规则是如何得到遵守的,也可以看到语言活动是如何进行的。维特根斯坦正是以对语言游戏的描述活动,向我们揭示了在语言活动背后的生活形式。其实,这并非是一种隐藏,只不过是把我们熟视无睹的东西显示出来而已。这就是维特根斯坦的非同寻常之处。

  以独特方式显示不可说之物

  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显示方式也是非同寻常的,这就是敏锐的透视感和对事物把握的整体感。所谓的“透视感”,是指能够透过我们熟视无睹的现象,看到现象中所呈现出来的事物样式,看到能够激发我们关注的事物的最为重要的方面。例如,他明确表示,《逻辑哲学论》中的所有逻辑命题都是重言式,这就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是以其形式为真,与命题所描述的事实无关。相反,命题所描述的事实是由于命题的存在而得到理解的。这样,他就把一切可说的东西都明显地说出来了,因此,《逻辑哲学论》的思想是透明的。同样,他对语言游戏的描述不是仅仅向我们提供了各种语言活动,而是借助于语言游戏去显示那些在语言游戏中的东西,这些东西本身是不可说的,只能用语言游戏去显示出来。其实,这些东西就是维特根斯坦所说的“生活形式”。的确,当我们谈论生活形式的时候,我们就只能是在它们之外,但由于我们无法超越生活形式,因此就无法去谈论它们。我们只能用语言游戏去显示它们的存在,如同我们只能用呼吸和生命的存在去显示空气的存在一样。这看似悖论的现象却恰好说明了语言游戏作为生活实践的重要意义:语言游戏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我们行走、吃饭、睡觉一样的活动。维特根斯坦看到,许多理论的缺陷在于忘记了行动才是一切思想的起点,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对理论说明的显示,而不是相反。这种对行动与理论关系的理解,可谓透彻表明了哲学的真正目的,即哲学不过是澄清命题意义的活动,哲学不提供任何解释,也不提供任何理论,哲学就是把一切都摆在明处。

  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非同寻常之处还在于他关于“综观”的看法。所谓 “综观”(survey,übersehen),就是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就是要整体地看问题,要见森林而不是只见树木。他在《哲学研究》中这样写道:“我们对某些事情不理解的一个主要根源是我们不能综观词语用法的全貌。——我们的语法缺乏这种综观。综观式的表现方式居间促成理解,而理解恰恰在于:我们‘看到联系’。从而,发明或发现中间环节是极为重要的。综观式的表现这个概念对我们有根本性的意义。它标示着我们的表现形式,标示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是一种‘世界观’吗?)”其实,这里的“综观”就是“一目了然”的意思。他在剑桥的一次演讲中这样说:“哲学的一个困难是我们缺乏一种综览的视角(synoptic view)。一个村庄,我们没有地图,或只有一张有关一些孤立的部分的地图,关于这个村庄的地形,我们就会遇到那种困难。我们现在说的这个村庄就是语言,地形就是它的语法。我们可以在村庄里走来走去,但是当被迫给出一幅地图时,我们就会弄错。” 维特根斯坦把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看作一种类似鸟瞰的过程: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才能说对事物有了真正的理解。对此,我更愿意用“拓扑学”这个概念去说明维特根斯坦看待事物的这种方式。这里的“拓扑学”是一种类似地形学的概念,是把各种事物放到一个网络结构中,通过对网络中各种关系的描述去理解其中各个事物的定位和性质。这是一种典型的整体主义的观点。但正是这样一种整体感,使得维特根斯坦能够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可以给出与众不同的方式。

  一般认为 ,要理解一位哲学家,只需通过阅读文本,把握其思想逻辑就可以了,其生平事迹是无关紧要的。然而,维特根斯坦是一个例外,他的生活经历与其思想特征高度契合。因而,走进维特根斯坦的生活世界,不只是为了窥视他的生活逸趣以满足我们的猎奇心理,也是追随他的思想历程,揭示其思想中“非同寻常”之处的必要方式。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