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林:推动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05月21日 08:4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1日总第1696期 作者:黄永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这为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第一,坚持文化价值导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要求。文化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导向,突出文化产品的价值引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我们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有内涵、高品位的文化产品,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同时,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适应新时代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深刻变化,通过加快文化产业提质、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层次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是文化,以文化资源创造价值、造福社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我们应挖掘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通过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深厚的价值基础,并不断提升文化附加值,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形态,从而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另外,还应积极利用各地优秀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深入挖掘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民间工艺美术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生产性保护;利用地方和民族地区的历史遗迹、文化遗存、建筑特色,以及生态宜居环境等特色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小镇和文化名村,打造富有地方和民族文化特色的产业,推动特色文化经济发展。

  第二,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紧跟当代科技进步的步伐,全面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实现技术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个体赋能的良性循环,让科技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用现代科技培育传统文化产业新动能。当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发展迅速,给文化生产、传播、消费带来了巨大影响,极大开拓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开发潜能。应充分利用高新科技对出版、影视、音乐、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会展等传统文化行业进行全流程、全业务、全覆盖的改造升级,推进这些行业在内容创作、传播方式和生产手段等方面创新,使之获得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二是用现代科技催生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将依托高新科技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不断重构文化产业全新的内容形态、文化业态和产业生态,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网络视听、网络演出、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网络动漫、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等新业态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挖掘文化产业的新价值,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文化产业是一个渗透性、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随着我国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通过“文化+”实现跨界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文化+”战略就是以“文”化产业、以“文”化经济、以“文”化生活,这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发展中文化的主体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跨界融合发展,积极寻找文化与相关行业深度融合的契合点,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不同文化产业门类,以及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农林业和消费品工业融合发展,促进其与信息业、旅游业、金融业、广告业、建筑业、商贸流通业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跨界、渗透、提升、融合的多样路径;鼓励地方依托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体育业、康养业、中医药等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深挖IP产业价值。随着文学IP、影视IP、游戏IP等的大热,挖掘IP价值是延长作品生命周期和提高经济价值的关键。我们可以以文学为源头向游戏、影视、衍生品等方向持续布局,通过对“影、视、书、游、漫”的联动营销,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条,带来基于知名IP的持续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再造,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发展规模与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首先,培育文化生产要素体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努力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企业优胜劣汰,使各种市场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企业制度,使现有文化企业真正成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防控机制,提高企业管理运行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其次,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性、公平性。再次,做强做优做大文化市场主体。深化国有文化企业分类改革,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独资或控股骨干企业;大力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构建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最后,支持龙头文化企业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打造更多竞争力强的“文化航母”。

  第四,坚持制度改革创新,创造宽松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管理制度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首先,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立法步伐,以法律形式明确对文化产业的具体管理和支持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使文化企业创造的合法知识产权获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创新监管方式,加强行业自律,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其次,推进文化治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创新和完善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深化文化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第五,对内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对外扩大国际文化贸易。一是对内培育文化消费市场。其一,加强文化消费观念的宣传教育,建立全民文化消费意识,引导扩大文化消费支出,培育文化消费主体,扩大文化消费规模。其二,根据消费者多元文化消费结构,探索个性化、精准化的文化消费模式,以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文化需求。其三,制定和完善文化消费法规,建立扩大文化消费长效机制;加大政策激励力度,创新文化消费补贴方式;推广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经验,扩大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目录范围;鼓励企业推进积分制、折扣制消费模式,以多种途径促销,撬动大众文化消费。二是对外扩大国际文化贸易。当前,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坚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国际文化产业市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开展文化贸易,支持国家文化出口基地、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坚持文化产品的精品化战略,充分挖掘中国文化内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品牌在国外的知名度。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加强文化多边合作,把更多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向世界,提升我国文化贸易国际竞争力,彰显中华文化自信。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健全坚持正确网络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研究”(14AZD03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16JJD860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