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着眼中国国情,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指导实践。“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经验的生动总结,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
党的奋斗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取得伟大胜利,关键在于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敏锐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奋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双向部署,以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旗帜鲜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时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发展“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的大国外交,以“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去除顽疾,靶向发力,以自我革命破除历史周期率,使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新的视野,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新的飞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根植中华文化沃土,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知的深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民族复兴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战略全局加以谋划,着眼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论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推进治国理政等具有基础、根基、血脉、源泉作用和不可或缺的借鉴、滋养、启迪意义,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汲取中国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的理想信念、高尚品格和使命担当。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两个结合”是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深刻揭示
开放性、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真理,具有普遍适用性,但“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不可能直接适用于所有的具体情况。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历史反复告诫我们,片面、僵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然会滑向本本主义、修正主义,背离马克思主义,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惨重灾难。无论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还是我们党在幼年时期的曲折探索,都无一不论证了这一点。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但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是正确的,但绝不能要求它对170多年后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所有具体问题都提供现成答案。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美妙青春,保持鲜活生命力。
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认识和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具体问题,如果没有民族的文化形式,就无法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转化成为中国人民通俗易懂的朴实道理,就不能为广大群众准确掌握并转化成为伟大的物质力量。“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结合起来,赋予其中国老百姓更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得以广泛地接受与传播,真正落地生根,深入人心,得到中国人民的认同,从而产生持久的信仰力与发展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知,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绽放出更加耀眼的真理光芒。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是中华文化发展向上的文化基因。一方面,中华文化就其本质上来说是尚变的,强调文化演进的创新性。例如被奉为六经之首的《易经》就主张“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大学》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奉为重要理念。这种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生长态度,铸造了中华文化不断自我更新的精神品格,呈现出极强的包容性,并在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积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合理成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融合创造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理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养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如此,方能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
“两个结合”是顺应理论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理论禀赋的契合性和理论内容的同一性。二者虽然处于不同的理论谱系,却能够在差异中实现共进,共同服务于中国人民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协作互补关系中。一方面,只有“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借助马克思主义科学创新理论的内容,实现自身文化特质的历史性飞跃,赶上时代发展潮流的脚步,推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补充、拓展、完善和概念思想的转化、改造与重构。以马克思主义点亮前行的道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两个结合”是新时代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把握问题,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推进理论创新,首先要做的就是必须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做到“六个必须坚持”,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站稳人民立场,牢记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做到理论来自人民、内容贴近人民,丰富理论表达方式与传播形式,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创新理论发展,使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握人民愿望,自觉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创新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民中心的理论创新导向。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中最关键的核心密钥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同时,坚持马克思主义也不能忘记老祖宗,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顺应具体国情与实践要求,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把握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拒绝墨守成规,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与理论的新创造,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贯穿理论发展,激发理论活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问题意识倒逼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一直以来优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我们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给理论创新提出了全新要求,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才能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进而转化为新的理论创造。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当今中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改革发展、利益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求我们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继承传统文化“格物致知”的秉性,透过现象看本质,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能力。
坚持“两个结合”,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身处全球化不可阻挡的浪潮,全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须始终牢记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谋解放的学说,秉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观,坚持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具民族特色又显世界风范,不断为全球治理和人类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研究”(21BDJ00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