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提质夯实外贸长期向好基本面
2023年08月29日 09: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8月29日第2723期 作者:张小溪

  202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取得新突破、结构实现新优化,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当前,全球经济增速下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西方国家对我国构筑贸易和技术壁垒,对外贸的直接影响仍在持续。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随着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更多政策“组合拳”发挥效力,我国仍将继续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并巩固全球市场份额。

  从2023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外贸亮点颇多,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克服外部环境影响,整体规模稳中有进。2023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20万亿元,达到历史高位,同比增长2.1%。其中,一季度和二季度分别为9.76万亿元和10.34万亿元,同比均实现正增长。尽管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但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加超过4000亿元,好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外贸具有较强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二是经营主体多元化,民营企业显现出强劲活力。2023年上半年,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达10.59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进出口总值的52.7%,同比提升3.3个百分点。同期,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6.16万亿元,国有企业进出口3.29万亿元,分别占进出口总值的30.7%和16.4%。民营企业作为外贸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敏感度,推动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中扩大份额。

  三是保持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积极拓展“一带一路”伙伴关系。2023年上半年,我国与东盟、欧盟进出口分别为3.08万亿元和2.7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和1.9%。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速明显,同比增长9.8%,高出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同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不断走深走实,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显著提升,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四是贸易产品结构优化,新能源汽车成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66万亿元,同比增长6.3%,占出口总值的58.2%。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53.4万辆,同比增长160%;动力电池企业电池累计出口达56.7GWh。外贸结构的升级,体现出我国正在朝高端、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稳步提升。

  目前,美对华限制并未放松,技术限制、产业“脱钩”“断链”仍将持续。俄乌冲突的僵持、欧洲能源和社会危机的蔓延,都将对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形成抑制我国外贸增长的潜在压力。因此,保持3%左右的外贸年增长率,稳定达到43万亿元左右的贸易规模,同时对贸易结构、贸易区域和贸易类型进一步优化,提升外贸质量,保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未来我国外贸发展的主要政策目标。

  一方面,“新三样”继续担当外贸增长主力。2023年上半年,我国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合计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61.6%,拉动整体出口增长1.8个百分点,出口目的地覆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也深入亚太、东欧、南美等新兴市场。这一事实凸显了我国产品和产业升级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等产业链上已具备显著优势,不仅形成了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能力,还在锂电池领域成为全球主要供应国,正在迅速拉开与其他竞争国家之间的差距。我国特有的规模优势和完善的供应链体系,为未来“新三样”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优势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全球贸易对新能源和绿色低碳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国际市场需求旺盛,“新三样”将持续成为我国外贸增长主力。

  另一方面,新兴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东盟已成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3年上半年我国对东盟、“一带一路”地区、RCEP国家、“金砖”国家以及非洲的出口都增长强劲,成为驱动出口增长的主要动力。自2023年3月以来,美、欧、英等发达经济体持续加息,对实体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作用,并对我国未来的外需产生影响。因此,实现贸易网络多元化、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对维持我国出口部门的抗冲击能力非常重要。此外,我国已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贸易国,未来仍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总体来看,尽管面临压力、波动和挑战,但我国外贸发展仍然存在长期稳定的经济基本面。坚实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生产能力,使得我国外贸具备足够的弹性和回旋余地。同时,我国积极推进国际经贸合作,构建高标准的自贸区网络,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此外,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外贸的政策措施,如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海关总署推出的《优化营商环境16条》、商务部印发的《支持外贸稳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其综合效果正在逐渐显现。随着外贸规模的稳定和结构的优化,中国有望保持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继续发挥全球贸易“稳定器”的积极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上市公司研究中心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