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四重逻辑
2020年08月27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27日第1998期 作者:林贤明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关键在于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在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比较逻辑四重维度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从理论逻辑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它蕴含着深刻的科学性和人民性。科学性和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它具有现实解释力的重要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在于它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思想理论体系,以中国发展的现实为依据,以社会发展的规律为对象,以建设实践为检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植根于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发展完善,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人民性,体现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中。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这个词出现了200多次,鲜明体现了我们党始终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价值追求。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否具有凝聚力,既跟这个社会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又跟这个政党的政治目标、政治意图、政治治理理念和治理能力密切相关,本质上跟政党初衷及其政治承诺的坚守密切相关。我们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人民对国家认同的直观表现是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幸福感与自身的利益满足息息相关。只有每个个体的利益得到充分的满足与实现,才可能形成对社会价值、思想观念的认可,进而转化为统一的实践活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引领力。

  从历史逻辑维度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得以充分彰显。回顾历史,中国近代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追求合理的社会制度,进行不懈的求索和努力。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事实反复证明,真正能够改变中国人民命运的、真正能够救中国的只有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到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现成的意识形态完全适用我国国情,可以让我们照搬。我们要探索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就要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扎根于我国的社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过去和现在一直生长在中国的社会土壤当中,未来要继续茁壮成长,也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当中。”我国的历史逻辑、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文化土壤。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带着本民族的文化烙印,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文化根基。

  除了历史文化的土壤外,还有现实的文化土壤。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必须与这个国家的现实国情相适应。新时代我国最大的国情依然是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国情,既不能超越也不能落后于这个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要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国情。

  从实践逻辑维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它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践所检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看,真正能够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真正能够引领中国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的,只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好不好,是否有凝聚力和引领力,要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事实说话,用我们在实践中取得的成绩来证明。历史可以照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的最好证明,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强大力量。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鲜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人民的生命安全和根本利益为宗旨,在重大危机的关键时刻有效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实践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国家才有实力和能力去调配社会资源,从而克服市场资源配置导致的盲目性、自发性,使社会的资源能够流向最需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最关键的地方,提高资源配置的效应。如这些年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发展高科技方面、在举办重大的国际活动方面、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统领全局,具有超强的社会整合能力、超强的社会动员能力,能迅速协调各方,统筹各方资源,举国之力同心协力完成大事。

  从比较逻辑维度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在于它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比较中放射出耀眼的真理光芒。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不断体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们要能如数家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政治定力和强大的政治魄力推动意识形态建设,把意识形态的建设同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新型国际外交关系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我们经受住了内部考验和外部挑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形成了我们党强大政治优势和精神动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劳动组织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比较要有参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通过比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来呈现。比较优势应该秉持客观的立场,既要看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球舆论场中占据的话语优势,同时要清醒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弊端。例如通过对比今年世界多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效率,中国无疑是行动最为迅速、效果最好的,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凝聚力和制度优势。

  总之,从理论、历史、实践和比较这四重维度看,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我们必须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思想资源,坚定意识形态工作方向。同时我们还要立足现实、扎根现实、回应现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解释力、引导力,进而凝聚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度项目“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研究”(FJ2019ZTB05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