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凝聚国家力量
2019年09月26日 08:2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6日第1786期 作者:陈一收

  【核心提示】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根据自身的文明传承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是我们走出的一条不同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根本体现。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涵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内是赓续血脉基因、维系团结认同的精神纽带和精神家园,对外则是代表独特民族精神标识、保持精神独立性的文化根脉和文化底蕴。新时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必须不忘本来、坚守本根,从延续民族血脉中开拓前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使之成为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最深厚软实力和最丰厚滋养。

  文化自信要求坚守民族文化之根

  简单地说,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文化以特定人群为主体,特定的人群也总是以自己的文化作为维系自身认同与团结、增强自尊自信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从根本上说,坚定中华文化自信,是从我立足,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血脉,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五千多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薪火相传的过程中已经固化为精神基因,内化为思想灵魂,转化为精神品格,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精神命脉所系,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根基所在。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文运文脉维系着民族精神血脉,牵连着国运国脉。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灵魂和精神世界都是由自身创造的文化滋养、浸润而形成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力量也都是在文化认同中得以凝聚和强化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信奉什么样的主义、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决不能脱离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文化的主体性、独特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思想自主、精神自立的基础和前提;独特的思想文化一旦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融,这个国家和民族就必然会因为精神家园的毁灭而丧失精神独立性,在魂无定所、行无依归中沦为他国精神附庸,招致被殖民化的祸患,甚至走向亡国灭种。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竭心尽力地维护文化主权,实质就是维护自身文化的独特性、主体性,说到底就是维护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和精神血脉,保持精神自立自强的能力。

  人类生活在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之中。精神家园不同于物质家园的意义在于,它是思想灵魂赖以依托的居所、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赖以维系的纽带、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赖以确立的价值系统。作为灵魂居所、精神纽带和价值系统而存在的民族精神家园,不仅在生活意义和生存价值层面赋予各个成员立身处世于家国之中的道德遵循和价值准则,更是在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层面为每一个成员明确了安身立命的本根归属和使命责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始终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战乱离合,遇到什么样的冲击挑战,文化的精神血脉不曾被割断,民族精神的家园始终坚强地屹立着,这是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密码。

  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的事情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根据自身的文明传承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这是我们走出的一条不同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的根本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华民族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就必须以提振中华民族精神为根本,以更加自觉、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自信地坚守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经过历史检验和实践淬炼的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理直气壮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价值精义,一如既往地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一如既往地从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中获取精神动力,坚定不移地在中华文明大道上不断开拓民族文化与文明发展的新境界。

  坚定文化自信为国聚力、为民立魂

  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文化由人创造,也由人传承,对人产生作用。文化即人化,人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思想成人、精神成人的过程。文化最根本的功能是教化,最根本作用是“化人”“育人”“立人”,即塑造人的灵魂和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强化人的精神和思想道德力量。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化”的意义不仅仅是要使每一个成员“成为人”,更为关键的是,要使之成为具有深厚民族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的人,惟其如此,才能维系国家和民族的存在与团结。进而言之,以什么样的民族文化来“化人”“育人”,决定了人成为具有何种民族情感和气节意义上的人。

  “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并不仅仅是因其外在的形态保留,更是因内在的精神传承。中国人不可能通过认同他国文化和异族精神而成为中国人。中国人之所以生而为中国人,不仅仅是因为出生在中国,最根本是中国人在中华文化的哺育和滋养下成长,精神世界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精神血脉中流淌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赋予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时代命题的提出,实质意义和根本目的就在于,要把中华文化的精神基因浸润于每个国人的灵魂深处,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起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责任,挺立起精神脊梁。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诸如文化虚无主义等各式各样的思潮与政治目的的蛊惑下,有一些人不自信,总觉得西方的或者其他什么的文化和文明好于我们、高于我们,是世界所谓的“主流文化”,盲目崇拜盲从追逐,搞文化精神领域的“西化”乃至在个别地方搞“去中国化”。这些人,真正的目的就是想通过曲解、消解乃至溶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来打击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普遍自信,从而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面对此类现象和行动,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坚决地与其做斗争,要通过各种文化传播方式主动、大力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完全占领中华文化精神和思想高地,彻底批判所有错误思潮,巩固国家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文化自信心。

  立国必先立人,强国必先强心。每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大厦的耸立,根基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精神脊梁的挺立和精气神的提振。任何一个中国人要真正地在精神上成人,就绝不能妄自菲薄、数典忘祖,必须传承中华民族所固有的精神命脉和特有的精神基因,深入到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中去确证精神自我,汲取精神力量,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立足当今时代和现实社会,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要从文明渊源和文化根脉上,解决广大中华儿女对“我是谁”的文化和文明身份认同问题;就要发挥中华文化铸心立魂的作用,引导每个中华儿女,把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作为最基本的精神基因渗透到自身血液之中、浸润到灵魂深处。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中,寄托情感、寄寓认同,自觉地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在传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创新发展中增强文化自信心

  增强文化自信,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古今”问题。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没有中断过,不断创造新辉煌,原因就是正确妥当地处理好了接续与创造、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频度进行交融交流交锋,坚守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的独特性,保持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所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紧迫。越是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激荡的错综复杂态势下,我们越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精神命脉、夯实精神根基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含着文化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更需要文化复兴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是文化复兴绝不是文化复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泥古不化、守旧复古,更不是厚古薄今、以古非今,现实指向是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根本目的是承古开今、返本开新。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最鲜明、最根本的体现。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去挖掘中华文化的新动能,与时俱进地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蕴。

  为此,历史文化要发挥应有的精神归属和价值引导作用,要根据现实需要对内在的、核心性要素进行新的开发、转化与再造,在革故鼎新、推陈出新中把有中华民族生命力、有价值的历经时间磨砺的人类文明遗产发扬起来,从而实现历史文化对当代社会价值的引领。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方法,尊重传统而不盲从传统,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延续中华文脉,成就新的文化力量,把跨越时空、超越地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进而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独立性,挺立起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脊梁,形成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从现实上看,坚定文化自信,不仅意味着对文化自身内容与价值引导机制及其历史影响的笃信,而且在于对文化乃至这一文明的根本性认同。从本质上看,一个民族,以坚定的方式确证自身文明归属,要求该民族能够始终保持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价值诉求和人格享有。以自豪的态度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坚定对中华文明的信仰,不仅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还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底气和定力,更将在未来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本文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8年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论述研究”(FJ2018ZTZ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