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乾时期湘西官庙音乐文化
2022年12月19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19日第2554期 作者:张新笛

  自元代起,中央王朝就对湘西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管理制度。为了解决日久相沿的土司割据积弊,明清两朝的统治者都实行了“改土归流”政策,相继在湘西地区建立和完善了官庙,并对官庙祭祀礼仪进行管理,对祭祀音乐进行规范。湘西官庙的建立旨在贯彻“以庙治民、以庙治蛮”的教化主张,对祭祀音乐的乐章和舞器作出严格规范,民众必须按照图册规定的礼仪、乐歌和舞蹈进行祭祀。因此,这些乐歌和舞蹈逐步演变为民间祭祀的音乐与舞蹈。

  中央王朝极力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在条件相对成熟的地方取消土司世袭制度,削弱土司统治及其管理权力,设立府、厅、州、县,派遣有一定能力的流官管理地方政务。清代雍乾时期是“改土归流”最重要的阶段,雍正锐意进取,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最终完成这一举措。乾隆完成“改土归流”的重要标志,就是重新在湘西地区建立官庙,改革巫觋乐人制度,并对湘西官庙祭祀礼仪予以革新。

  重新修建官庙,实际上就是由当地官府出资,组织修建具有合法地位的坛庙。这些由官府修建的坛庙向社会招聘专业乐人。乐人都载入政府相应的册籍,由政府按时发放俸禄,坛庙在规定的日期由官府组织相应的祭祀。雍乾年间,湘西官庙祭祀音乐基本上都是在文庙祭祀音乐基础上的缩减,这些祭祀音乐对后世湘西地区民间祭祀音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乾隆为了进一步巩固湘西地区改土归流的成果,在对湘西官庙进行系列修建的同时,又对官庙祭祀进行了系统的规范,特别针对官庙中的音乐活动制定了严格的规定。湘西官庙祭祀音乐的确立,是湘西官庙、天王庙、土地庙、土王庙、盘瓠庙、辛女庙、摆手堂等融合混杂的结果,保存了较多原始宗教和自然宗教的音乐文化遗存,从而直接保留了湘西各民族远古歌舞祭祀的巫风余韵。

  雍正五年(1727)至十三年,清朝先后在湘西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实行流官统治。流官首先在湘西各地区重新修建官庙,举行礼乐祭祀,传播儒学(汉学),教化民众。同时,改革以前的巫觋乐人制度,废除乐人世袭传统,免除乐人和艺人的苛捐杂税,沿用旧的音乐祭祀程序。天王庙是清王朝依据湘西民间祭祀礼仪而设立的官庙,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庙产。天王庙的庙产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香火钱,二是庙田。当时,庙田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清乾隆本《凤凰厅志》卷十“祀典”载:

  天王庙坐落靖疆营,离城三十里。庙宇三间,头门三间,照墙一座,墙外系民田,其田坪约宽二百步,田外为往来大路……每岁从小暑为神忌,自节前辰日起,至节后巳日止。群奉禁忌:不宰牲,不鼓乐,不作喜事,即葱姜瓜菜,亦不敢摘取。三厅兵民皆然。至苗人于神忌之时,静坐家中,不敢出门,亦不敢言语。及至开斋之日,各处搭厂于旷野,置办牲酒设祭,不必尽至庙也。庙中塑神像三。相传谓前有杨姓三兄弟者,智勇过人,屡败苗众,苗人畏服,殁后设庙祀之,称白帝天王。

  《凤凰厅志》中的这段史料说明,天王庙的祭祀分为敬神和庆神两个阶段。每年小暑为神忌,开斋之日为庆神阶段。民众按照图册规定的礼仪、规定的乐歌和舞蹈进行祭祀。

  乾隆时期对湘西官庙进行系列修建的同时,也对官庙中的音乐活动进行了严格规范。比如,乐章统一为迎神乐、撤撰乐、送神乐,乐器乐工统一为麾幡一首、金钟十六口、玉磬十六面、大鼓一面、排箫二架、埙二个,乐工五十二名,舞器舞生统一规定为旌节二首、羽侖三十六计,倄舞生三十六名,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湘西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古代巫术音乐、舞蹈和宗教祭祀音乐的形态。1704—1795年湘西流官统治时期,湘西各地官府在一些重要场所和人口密集区重新修建了天王庙、文庙,供百姓祭祀。改土归流前,白帝天王信仰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宗教信仰,人们认为白帝天王具有镇蛮、御灾、申冤、赐福等功能。在湘西凤凰县城东门外,建有天王庙,嘉庆三年(1798)修建。每年,官府都要在这里组织祭祀活动,如小暑前的辰日开始封斋,小暑后开斋,杀猪宰羊,举行祭祀天王活动。祭祀天王时,礼乐队使用的是汉族音乐,乐队有所缩减。《凤凰厅志·典礼》载:“庙祭乐人员一十四人。大乐鼓员一人,骑吹鼓员一人,江南鼓员二人,巴俞鼓员一人,楚严鼓员一人,钟工、 磬工、箫工员各一人,仆射二人主领诸乐人。笙工员一人,琴工员二人。”

  此外,除夕前数日,人们自发地带猪头、鸡、鱼三牲去天王庙供奉,巫师主持祭祀仪式。雍乾年间,由当地官府筹措资金,分别在湘西凤凰、保靖、泸溪、吉首等地新修了许多孔庙(文庙)、天王庙、城隍庙、关帝庙等。这些官庙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贯彻中央王朝的政策,传播汉族音乐文化。

  清代湘西官庙音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迷信诸神、虔诚巫术,以虎钮錞于和巴楚编钟等乐器为主要演绎形式。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中,逐渐融入了不少汉族宗教信仰成分,同时还吸收了道教、佛教的神祇。湘西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没有单一固定的宗教信仰,他们信仰多神,相信巫术,因此官庙祭祀带有浓烈的巫术性质。其二,信奉祖先、崇拜图腾,祭祀仪式承接了古代巴楚乐舞。从战国时期起,湘西各族人民就与巴楚有密切的联系,湘西官庙祭祀中带有浓郁的巴楚文化风俗。古代巴人祭祖时,击鼓为祭,自称是白虎之后。土家族在祭祀时所跳的“跳丧舞”,基本上保留了先祖巴人丧祭仪式舞蹈的传统。可见,湘西土家族宗教祭祀的“半巴半楚”特征一直反映在官庙祭祀仪式上。其三,附魅巫风、自娱自乐,形成了以“生命为美”的审美观念。巫术活动对湘西官庙祭祀音乐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古代楚辞和湘西民间仪式歌谣,大部分都描述了官庙祭祀和祭祀歌舞的情形,可见,湘西官庙音乐不同于中原的儒家官庙音乐,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品质,根本特征就是没有割断与巫风祭祀的联系,因而带有浓郁的巫魅色彩。

  (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湘字品牌“985”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湖湘音乐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19YBP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