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制糖法惠及琉球砂糖业
2022年07月18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7月18日第2450期 作者:林凡果

  在东亚农业史上,中国经常将经济作物种植及制品加工技术通过文化、经贸等方式传播到周边国家,有力推动了周边国家的农业发展,其中制糖法的传播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之一。古代琉球王国在与中国的交往中,获取到当时最为先进的制糖技术。琉球借由自身独特的地理条件,在短短十余年间迅速发展出砂糖产业。砂糖从此成为琉球王国的经济支柱,对其历史发展影响颇为深远。

  在东亚的传播路径

  古代中国在与邻国的交往中,很早就开始对外输出砂糖制品。日本真人元开的《大唐和尚东征传》记载,鉴真东渡时携带的物品“又有毕钵、诃梨勒、胡椒、阿魏、石蜜、蔗糖等五百余斤”。“石蜜”即为冰糖,“蔗糖”即砂糖。17世纪初,当时还处于琉球统辖下的奄美大岛已经出现了可以大量生产砂糖的技术。据后世传说,起因是大岛人直川智在前往琉球本岛途中遭遇海难,船只漂流至福建,直川智趁着来到中国的机会,学习了当地的制糖法,并带甘蔗苗回国在家乡推广。后来奄美大岛归属日本管辖,鉴于当地糖业的成功,日本各地开始试种甘蔗和制糖,终于形成了以四国的赞岐和阿波为中心的糖业地区,此事被视为日本制糖史的起源。

  而琉球王国糖业发展的肇始,是制糖法通过中琉之间的贸易往来传播到琉球。甘蔗传入琉球的具体时间不明,朝鲜《李朝实录》载世祖七年(1461)十二月,琉球正使普须古、副使蔡璟到朝鲜交涉漂流民一事。因为容器相似,使者误将糖蜜当作“天竺酒”献给朝鲜国王,“薰火开视,则非酒,乃沙糖也”,说明琉球在15世纪已经能用甘蔗制液体糖蜜。明嘉靖十一年(1532),陈侃出使琉球,在其册封使录中记载道:“果则有芭蕉、甘蔗、石榴、橘、柿之类。人言冬瓜可以解渴,甘蔗巨如盌形,皆非也。”这说明琉球种植甘蔗已有很久的历史,且一直将其视为一种甜味食物。清代乾隆年间册封使周煌的《琉球国志略》则载,琉球的甘蔗“色红、节短,一年皆有。小者,用以造糖”。

  真正令琉球砂糖产业出现重大变化的机遇,是中琉之间以福建为支点的朝贡贸易。自1372年琉球遣使入贡起,贡使必从福建登岸,入住琉球馆,再择日上京。作为进贡活动的延伸,琉球方面在中国朝廷的允许下随团派遣留学生。除了正式入国子监学习的“官生”以外,也有自费赴华以学习技术为主的“勤学生”,这些“勤学生”担负着将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回琉球以促进社会发展的使命。明清之际,福建就是中国的甘蔗主产区之一。万历年间,福建的制糖技术出现了重大演进,蔗车的使用与黄泥制糖的普及提高了砂糖产量。这些技术也在明末通过“勤学生”来华学习的方式传入了琉球。

  引进中国制糖法

  17世纪初的琉球官员仪间真常,汉名麻平衡,极为重视将外来经济作物引进琉球以促进经济发展。麻平衡在琉球开创了一定规模的木棉种植,还试种了野国总管从福建带回的甘薯,均获得成功。从此,甘薯成为琉球的重要粮食来源之一。明天启三年(1623),麻平衡派遣其领地内的村民乘坐进贡船前往福州,向福建人学习当时最为先进的制糖技术,并将其带回琉球。琉球国史书《球阳》中“三年麻平衡始制黑糖”一条记载:“麻平衡深念本国有甘蔗不知制糖,于是令仪间村人到福建,已学制糖之法,才于平衡家已取甘蔗汁以熬黑糖,终及于国中矣。”《琉球国旧记》中也记载:“本国自古虽有甘蔗,而民未知造糖。天启三年癸亥,仪间邑人随贡使起(赴)闽时,麻氏仪间亲云上真常使他学造糖法,他于福州,已得造糖之制法而回来,真常大喜,即栽甘蔗于宅中而始造焉,遂已遍及于国中矣。”可见琉球王国的制糖法起源于福建,通过生产技术交流而传播至琉球,经过麻平衡的小规模试验后,逐步向国内推广开来。

  在麻平衡引入中国制糖法之前,琉球人制取蔗糖的方法仍相当原始,人们将收获的甘蔗去皮砍为两三寸的小段,放进石臼里捣烂,再装入布袋,放进竹笼榨汁,将甘蔗汁加石灰煮制结晶以获取糖块。这种方式因耗费人力、缺乏效率、糖分流失率高,未对琉球农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麻平衡从福建引进的方法被称为“二转子三锅法”,二转子是一种木制的榨汁车,由牛马等牲畜驱动榨汁车转圈,通过车上两根竖立的木辊榨出糖汁,再将石灰澄清后的糖汁放进品字形的三口铁锅中熬制,最终把浓稠的糖汁汇总到一口大锅中结晶。榨汁部分由畜力进行,提炼则由人力完成,连续作业,一次性榨出糖汁,且糖分的保留率能达到三成以上,很快得到推广。

  清康熙元年(1662),琉球王国为提升砂糖品质,又派遣“勤学生”陆得先跟随庆贺使到福州鼓山,向当地人学习白糖和冰糖的制法。所谓白糖制法为起源于福建的黄泥浆脱色法,冰糖制法则为白糖炼制法。陆得先带回琉球的这两样制糖法在琉球得到了一定的流传。周煌《琉球国志略》载,琉球人制糖“碾小蔗汁熬成,亦有冰糖、白霜”。相对于黑糖而言,白糖和冰糖只占砂糖总量里较少的一部分。琉球砂糖总体成品质量在初期并不出众,但自从引进中国制糖法后,琉球就可以稳定地大量生产砂糖了。

  琉球形成糖业经济

  砂糖的制造涵盖采收、榨汁、煮制、沉淀、运输、贮藏等流程,每个环节相对于普通的农作物而言都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农民不可能单独进行生产。因此,琉球在17世纪中期产生了一系列生产砂糖的新制度。首先是“砂糖屋”的设立,琉球所有被允许产糖的村落均建立了畜力制糖工场。“砂糖屋”邻近甘蔗田,村民在地方官员的严格监督下种植甘蔗,待甘蔗收成后进入工场,完成砂糖车榨汁和煮制糖浆的工序。其次是糖农的邻居及其亲戚等人互相结成名为“砂糖与”的小组,参与集体生产。“砂糖与”一般由五人组成,进入砂糖屋的顺序由所在甘蔗田的成熟情况决定。这种生产组织以村为单位共同劳作,共同承担赋税。总体而言,中国制糖法的传入,促进了琉球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的发展。

  琉球种蔗采用中国春种秋收的农时,但中国正月播蔗。琉球则稍晚,通常在三月播种,九月霜降前夕采收,到次年正月熬糖之际再度取苗制种,以此循环往复。熬出的黑糖则在春夏农闲时上市。琉球群岛土地贫瘠,多发台风,要进行正常的粮食耕作十分艰难,甘蔗作物反而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由于采用改良后的种植方法,加之气候适宜,短短十余年间,甘蔗在尚贤王时代(1641—1647)已成为琉球国内规模最大的经济作物,黑糖年产量达到87万斤左右。

  而对琉球历史影响最为深刻的是砂糖专卖制度。麻平衡引进制糖法后,甘蔗种植业在琉球境内迅速铺开。砂糖的丰厚利润最终受到了琉球王府的重视,王府因此在1652年设立了砂糖专卖制度,将糖品全部收归王府所有,输出到日本换取维持朝贡贸易的资金。1697年,琉球王府为了防止生产过剩导致糖价下跌,颁布甘蔗种植限制令,严格规定种植地域和上限,并设置农政官员“砂糖奉行”对甘蔗种植加以监管。从此,砂糖产业成为琉球贸易的资金支柱,乃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册封使周煌写到,迎奉中国册封使的“天使馆”在空闲之时,“国人设厂,造糖其中”。琉球每年把砂糖用船运输到日本萨摩藩,再运往大阪市场贩卖,最终通过赚取差价获利。琉球砂糖最早于1706年就已经在大阪市场上贩卖,状如炭团,被时人称为“丸玉”,在与其他砂糖的竞争中不落下风。19世纪中期,琉球和奄美出产的黑糖在日本大阪市场占据了约51%的份额,更是维系中、琉、日三国之间贸易关系的重要商品。

  综上所述,来自中国的制糖技术奠定了琉球王国的经济基础,并为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持续提供了资金支持。它既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技术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路径,也反映出中国与琉球在历史上的紧密联系。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