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流动人口特征变化趋势
2021年08月04日 08: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4日第2222期 作者:王培刚

  人口流动加速了信息流、资金流、文化流的传递,加速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步伐。本文结合2009—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从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教育分布、家庭规模、居留意愿等方面阐述了流动人口近些年来的动态特征和基本规律,以期为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相关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1.人口流动规模持续扩大,人户分离现象突出,大迁移、大流动格局基本形成。

  通过对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2009—2018年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2009—2015年连续七年流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由2009年的2.11亿增长至2015年的2.47亿。随后,流动人口规模进入数量调整期,2018年降至2.41亿。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流动人口规模达3.76亿,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26.64%,数据远超预期。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就地、就近城市化和短线迁移成为其明显特征。流动人口数量的激增给基层户籍管理及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何及时建立与大规模人口流动、人户分离问题相适应、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时下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2.流动人口平均年龄持续上升,流动老人规模逐步扩大,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人口流动的主力军。

  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近些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呈持续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27.3岁增加到2017年的30.7岁。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60岁以上的老年流动人口数量增速明显,由2013年的占比0.5%迅速增至2017年的3.8%。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从2009年的占比51.0%增至2017年的68.1%,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力量。作为产业工人的中坚和新市民的主体,绝大多数新生代流动人口返迁回农村的概率较小,由此衍生出的乡村劳动力大量流出、青壮年劳动力缺乏成为当下振兴乡村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除此之外,新生代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社会融合、长期居留与生存发展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探究。

  3.女性流动人口所占比重增多,流动人口性别比趋于平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参与人口流动并积极参与社会生产活动。自2012年起,女性流动人口所占比重持续上升,至2018年达到流动人口总数的48.5%。总体来看,2009—2018年期间,我国流动人口性别比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状态,男女性别比在100—112之间波动。但与2009年相比,2018年女性流动人口比例略微下降,男性比例略微增长,整体男女性别比例有所拉开。

  4.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稳步提升,非农村户籍及新生代流动人口受教育情况更优。

  得益于近年来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投入,流动人口的整体受教育水平逐步提升。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由初期主要是初中教育程度(2010年占比在40%以上)逐渐转变为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2015年占比为45.3%),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口所占比重也上升较快。2017年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年,其中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2年,远高于老一代流动人口8.7年的平均受教育年限。

  5.全国单身人口比例持续扩大趋势下,单身流动人口却在递减且单身流动男性多于女性。

  近年来我国结婚率持续下降,离婚率反而在小幅增长,促成了我国单身人口比例逐年递增的局面。就流动人口单身情况而言,近些年间我国男性流动人口单身率始终高于女性。流动人口男性、女性单身情况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2009—2013年间,男、女流动人口单身率均处于上升趋势,其中2013年男性单身率高达46%,女性达39.6%,随后单身率出现大幅下降,2014年男性单身率降至27.4%,女性降至20.6%,远低于2009年单身水平。此后,我国流动人口的单身比例还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7年男性单身率已降低至17.3%,女性单身率降低为14.2%。

  6.单人流动比例持续减少,家庭化流动趋势日益显著。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家庭户平均规模从2010年的 3.10 人下降到 2020年的2.62 人,反映出我国家庭规模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流动人口家庭化的流动趋势日益显著。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单人流动比例逐年下降,从2012年的26%降至2017年的18.4%,流动人口家庭规模人口数在3人及以上的比例从2013年起就超过了50%,至2017年达到53.5%。流动人口持续扩大的家庭化流动趋势,反映了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程度显著提高及城市的包容性、开放性持续提升,这要求城市也要尽早为扩增的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优质高效提供加强监测,及时提供与需求侧增长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建设。

  7.流动人口收入增幅远不及住房成本增幅,长期居留意愿持续下降。

  流动人口个人平均月收入在2009—2018年间明显增长,由2009年的2376元增长至2017年的4872元,但仍低于同年全国就业人员6193元的平均水平。进一步分析发现,全国流动人口收入基尼系数从2011年的0.25上升到2017年的0.35,反映出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步扩大趋势。过去五年,很多流入地热点城市的房价与房租都出现翻倍的情况,然而流动人口的收入增幅远不及房价与房租的增幅。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流动人口月平均收入2017年环比增长8.19%;同年全国住宅销售均价环比增长12.21%,其中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如上海2017年一手房成交均价高达42992元/平方米,相比2016年同比上涨22.2%。随着生活成本不断提高,有长期留居意愿的流动人口也从2015年的41.5%下降至2018年的36.6%,这种成本意识在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反映得特别突出。

  8.省内流动递增,乡城人口流动依然是主要驱动力。

  2009—2018年间,跨省流动的流动人口比例占据一半左右。但自2012年以后,省内流动人口包括市内、县内的人口流动活跃程度都出现了明显增长。2020年省内流动人口规模约为2.51亿,较2010年的1.27亿增加约1.24亿,远高于2000年至2010年增长的0.165亿。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2010年和2020年乡城流动人口分别占据流动人口总量的52.2%、63.2%和66.3%,表明乡城流动依然是人口流动的主要驱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城城流动人口规模相比2010年增加3500万人,同样也拥有较大增幅。这提示我们,未来当乡村人口规模萎缩至无法再向城镇提供人口时,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可及性研究”(20AZD03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人口与健康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