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河北省农村医疗发展历程
2020年06月01日 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日第1937期 作者:李俊领

  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以来,社会文化史研究在国内发展迅速,愈发显示出“常青树”的魅力。作为梁景和教授主编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论丛”第二辑图书之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胜博士著《河北农村医疗卫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研究(1949—198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12月版)是该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在学术视野和分析角度上均有明显新意。

  其一,该书总结了1949—1984年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河北省农村医疗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拓宽了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野。以往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通常注重古代和近现代,很少涉及当代农村医疗史。作者在河北省档案馆等5个地方档案馆挖掘了千余卷相关原始档案,还做了大量田野工作,对近百位赤脚医生、下乡医生、村干部与村民进行了深入访谈,积累了近10万字的口述史料。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作者初步勾勒出新中国35年间河北省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过程,呈现了国家医疗制度与农民生活的关系。

  其二,“制度与生活”视角的运用,丰富了社会文化史的分析角度。这一视角重在考察制度实践中的正式制度代理人与生活主体互动的复杂机制,强调“差序格局”在具体情景中的重要作用。该书以此为视角,深入探讨了“差序格局”在20世纪50—70年代河北省农村日常医疗活动中的影响。例如,当时河北农村的赤脚医生与患者的交往已超出了普通医患关系的范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人情网络。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思想教育下,虽然赤脚医生并未通过诊疗工作获得物质性的回报,但增强了乡土社会以血缘与道德为基础的互惠关系。这种人情关系,反过来也会影响农村医疗。赤脚医生在实际的诊疗过程中,会因“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远近,而在关照程度上有所伸缩。不过,乡土社会是一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社会,为了不让患者感觉受到差别对待,赤脚医生在关照程度上的“伸缩”确有限度,从而维系了医疗制度与乡村日常生活之间微妙的平衡。即使经历了一些政治运动,赤脚医生与其诊疗过的患者还是“百年不散的老乡亲”。该书对“制度与生活”视角的运用比较成功,有效克服了以往社会文化史研究者运用“国家与社会”视角时存在的局限。

  其三,该书体现了较强的社会文化史研究意识,努力走进当事人的心灵世界,响应制度史研究要“见人”的学术呼吁。诚然,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一向注重揭示“社会精神面貌的潜层结构”,越来越重视普通人的生活史与心灵史。比如,作者通过档案和访谈,呈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河北省下乡安家落户的城市医生的内心世界,其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工作与家庭的纠结尤为引人深思。1978年农村医疗政策调整后,已经在农村落户的绝大多数城市医生选择了回城。由此,作者在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揭示当时中国社会演进的复杂性与曲折性。该书表明,贴近社会底层、贴近民众心灵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不仅在制度史探讨上具有“见人”的长处,而且在揭示社会变革的复杂性上体现一定的学科优势。

  当然,该书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比如,正文中引述了一些当事人的原话,应对其出处予以说明。再如,该书附录了一部分共和国初期河北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原文,似可在正文中对这些制度文本进行分析和对比,并将其与民众生活结合起来进行探讨。

  整体而言,该书不仅拓宽了社会文化史的研究视野,而且推动了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入,也体现了作者的历史眼光与现实关怀。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