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虚拟世界主体性问题
2021年10月12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2日第2263期 作者:黎杰松 吴国林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不断迈入信息时代。在此背景下,依托互联网、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一个虚拟世界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人类在虚拟世界中的实践活动(以下简称“虚拟实践”)也逐渐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虚拟实践在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现实的人在虚拟世界中主体性的消解,是较为突出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面临“虚实矛盾”挑战

  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助推下,虚拟实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现实实践与虚拟实践之间自由切换,实现了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来回穿梭。这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发展的同时,也让某些“虚实矛盾”不断涌现。

  1.过度依赖。在现实的人融入虚拟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人出现了过度依赖虚拟实践的问题,且随着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越发凸显。虚拟实践因其自由交互性、身心沉浸性、现实超越性等特性,容易让人沉沦其中。很多虚拟实践的设计者会想方设法地把人留在虚拟世界中,让人不知不觉沉沦其中而不能自拔。在虚拟实践中,不少人能够获得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比拟的放松与精神慰藉。一些人在现实世界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但在虚拟实践中却更容易获得自我实现,从而不自觉地偏向虚拟实践。现实的人对虚拟实践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对真实世界缺乏客观认识,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甚至异化,容易引发精神空虚、心理疾病甚至网络犯罪等问题。

  2.自由受限。在虚拟实践中,人们可以了解甚至体验不同工作与生活,获得更多自由度。然而,虚拟世界的主体自由往往是受限制甚至是异化的。一方面,在进入虚拟世界后,一些人认为可以“肆意妄为”。这种极端自我的状态容易使人陷入“虚拟世界绝对自由”的幻象中,甚至可能把这类认识延伸到现实世界,影响现实的人的行为。另一方面,虚拟实践中存在个人隐私等信息容易被窃取和贩卖的安全隐患,而且这种限制或侵犯行为往往较为隐蔽。虚拟实践中的人几乎被“全景敞视”,自由被极度压缩。所以,在虚拟实践中,人的主体自由是被限制的。

  3.技术异化。经过几次技术革命,技术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的异化。现代技术自诞生起,就已成为人类异化的力量。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逐渐成为虚拟世界中的一个个节点,在“人—机共生”的关系中,现实的人可能会异化为虚拟实践的一个“物”。当现实的人融入虚拟世界、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时,便会面临失去主体性的危险。特别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人被“物化”的趋势越发明显。现实的人逐渐演变为虚拟的人,并以此形式存活于虚拟世界中,成为某些数字化的客体。虚拟的人被赋予全新的虚拟属性,变成了作为虚拟世界关系网中一个节点的“物”。当人沉迷于虚拟实践时,这种“物”甚至可能成为一种自我认同。当人逐渐成为“物”时,虚拟实践中现实的人的主体性就会被不知不觉地消解。

  4.创新弱化。虚拟实践在强化人的主体创新的同时,也存在弱化主体创新性能力的负面效应。虚拟实践是设计者依据一定的规则设计出来的。人们在开展虚拟实践时,只有符合设计者预设的条件才能推进实践活动。这与现实实践存在较大差异。现实实践的推动条件并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存在多种可能性。虚拟实践虽然能够模拟现实世界,但其触发实践的条件通常较为简单,不利于创新。虚拟实践在其设计过程中就存在有限性与可预知性,从而制约了“未知探索”的无限性与不可预测性,存在创新弱化的风险。

  推动“虚实共生”发展

  “虚实共生”指虚拟与现实的实践不再互相排斥,而是构建互相渗透、和谐共生的关系,共同促进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虚实共生”可以为虚拟实践带来的“虚实矛盾”提供解决的契机。

  1.理性对待虚拟实践。为应对现实的人对虚拟实践过度依赖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考虑。首先,客观理性看待虚拟实践。一些人对虚拟实践过度依赖,是因为没有正确认识与理解虚实世界,错误地把虚拟世界看作生活的大部分。不管虚拟实践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把握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规律,重视现实的实践,不能颠倒主客体的关系。其次,划清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界线。虚拟实践可以给人以更多的体验感、自由度、成就感等,但其并不能代替现实实践。所有的虚拟实践都要回归现实世界才能真实化,才能够真正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对虚拟世界具有清醒的认识,避免沉溺其中,保持现实的人在虚拟实践中的主体性。

  2.维护虚拟实践自由。现实世界中的自由是相对的,虚拟世界中的自由同样也是相对的。为更好避免现实的人的主体自由在虚拟实践中被隐性限制,需要进行多方面提升。我们需要正确理解“自由的自觉”,这是对人的根本认识。在虚拟世界,现实的人同样需要对虚拟自由进行正确的认识。一方面,要坚持个人的自律。虚拟实践中确实给予了人更多的主体自由,但不能因为缺少现实世界的约束就“肆意妄为”。现实的人需要遵守虚拟世界的道德要求,因为究其本质而言,虚拟的人同样是现实的人的延伸,不会因为个人信息被遮蔽就可以完全脱离现实世界。现实的人在虚拟世界也应自律,注意自身形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另一方面,强化虚拟实践中的他律,主要是在法律法规方面。当前,很多国家都出台了相关网络法律和行为规范,以维护虚拟世界的秩序。我们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网络法律意识,在虚拟实践过程中主动接受他律。此外,各个网络平台应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建设,提高安全系数,抵制黑客入侵,以免出现个人信息被盗取的情况。并且,有关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网络违法整治力度,维护网络安全和公平。这样,我们才能构建一个公平自由的虚拟世界,保证现实的人在虚拟世界的自由。

  3.正视技术异化现象。面对虚拟实践的技术异化现象,我们需要辩证看待虚拟实践,正确认识和对待有关技术。人们应消除对技术的盲目膜拜,认清技术本身只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个工具。虚拟实践是人类实践的一部分,虚拟世界中的人还是要回归现实。并且,虚拟实践的真实体验只有回归现实才能真正实现。现实的人处在虚拟实践中时,应识别出虚拟实践存在的潜在风险,保持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之间的张力,理性看待虚拟实践。在虚拟世界中,人要保证对技术的主导权,维持现实的人的主体性,有效控制技术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诗意地栖居”。

  4.交替强化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虚拟实践是现代技术的结晶,拥有一些超越现实实践的特点。其中,创新性是很多人较为关心的一点。虚拟实践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予现实的人更多刺激与体检,进而更加全面地培养人的创新性。人类的创新往往源于模仿,而创新的基本知识也需要前期积累,先有模仿与学习,再有创新与突破。虚拟实践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模仿与学习空间,可以让人们以较低成本和较为真实的体验获得创新知识的积累。不过,其中也有实践活动触发条件较为单纯、有限的制约。为超越虚拟实践对创新性的限制,现实的人还需要在虚拟实践中保持创造型人格,不为虚拟实践所限。人在虚拟实践获得相关知识后,通常还需要到现实世界中进行二次检查,把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进行融合,以提升对知识更为全面的理解。虚拟实践为设计者所设计,只要有设计者就会有边界与限制。为超越此限制,探索型虚拟实践需要包容更多未知因素,以此促进创新。同时,对于探索型虚拟实践,需要虚拟和现实两方面的相互强化。在虚拟实践获得一定结果后,需要回归现实实践中检验,再根据现实实践检验后产生的结果,重新设置条件,再一次在虚拟实践中模拟。二者互相检验,共同创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应是一种“虚实结合,螺旋上升”的过程,互相补充与促进。

  当前,虚拟实践已成为人类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积极消除其负面影响。在虚拟实践中,现实的人应坚持自身的主体性,使虚拟实践更好地助推人类的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量子诠释学研究”(19ZDA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