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应对媒介技术带来的挑战
2021年10月12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0月12日第2263期 作者:张建晓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媒介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带来了作为社会思想与个体思想中介的媒介力量(media power),并建构起二者之间的思想互动关系。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与媒介定位的嬗变,媒介力量的影响、作用方式开始模糊,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互动的实效性。

  改变思想关系格局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社会中产生愈发深远的影响,使多种媒介力量逐渐形成(主要包括组织架构、大众媒介、课程体系、知识分子等),并开始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迅速打通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通道。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思想互动关系格局迅速朝向双向多元的格局发展。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指出,互联网“将人类沟通的书写、口语和视听模态整合到一个系统里”。互联网将身居不同领域、不同空间的人连接起来,营造出线上和线下相互沟通、虚拟和现实相互融合的复调空间。互联网突破了不同虚拟空间之间以及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之间的区隔,打通了身处不同时空中的人相互之间的交往、沟通通道,实现了人际间“高密度”的交往。信息技术的深度发展以及与通信网络技术的融合,催生出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主要载体的移动数字媒体,进一步“稠化”了人际间“高密度”的交往。不知不觉间,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迅速将纸媒、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整合在一起,成为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渠道。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还为身处社会空间中的每个个体提供了社会参与的便捷通道。正如斯坦迪奇(Tom Standage)所说,“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地迅速与他人分享信息”,进而使诸多个体“获得了集体设置议题的力量”。

  在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高速发展的同时,组织架构、课程体系、知识分子等媒介力量亦开始主动引入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借助这些技术进行传播与反馈。近年来,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不仅已成为大众媒介的核心力量,还逐渐渗透到其他媒介力量中,为其提供终端投放、传播、宣传等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讲,以互联网和移动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大众媒介,已悄然成为思想互动过程中的主要媒介力量,形成了一种近乎双向一元的思想互动关系格局。

  在20多年的时间里,媒介力量接连发生两次调整,意味着思想互动关系格局经历了紧凑且急骤的变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梳理、调整却又来不及处理的思想关系及有关问题。在社会思想与个体思想的互动过程中,这些问题会逐渐以新的形式“暴露”出来。譬如,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但受互联网空间的独特属性、网络文化安全问题处理尺度等因素影响,这一问题始终难以得到圆满解决。后来,随着移动数字媒体的兴起,抽象、宏观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迅速进入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转化为一些更为日常、微观、琐碎的网络文化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剧了问题的复杂程度,提升了解题的难度。这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思想状况

  近年来,各种媒介力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主体意识觉醒,开始省思自身在思想互动中的位置(包括应扮演的角色、具备的使命、发挥的作用等问题)。比如,知识分子的觉醒速度是最快的、程度是最高的,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在社会与个体之间的位置,逐渐意识到自身除阐释与传布社会先进思想外,还要了解社会中的诸个体的需求,传播优秀的思想成果,丰富个体的精神生活。

  哈里森(Tony Harrison)认为,媒介定位指特定媒介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及其在受众心中的总体印象。当前,不少媒介力量在主体意识觉醒、市场逻辑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发生异化。市场逻辑对媒介力量发生着作用,效率、效果、效益日益成为衡量媒介力量的重要尺度,催动着媒介力量朝向市场化方向发展。这在大众媒体上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体现。譬如,一些互联网公司在市场资本的驱使下,宣传者的角色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其信息传递者、利益追求者的角色日益凸显。此外,媒介的异化还表现在组织层面的思想互动中,甚至个体层面的思想互动(如人际互动、自我互动)中。

  以微博为例,对于社会中的诸多个体而言,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抒发情感、了解社会。随着对微博的了解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人痴迷于微博的即时性、互动性所带来的“极致”体验。“刷微博”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高频动作,甚至“方寸之间”成为“生活的全部”。那么,在微博中进行社会先进思想的阐释与传布,是否就能收获良好效果呢?事实并非如此,甚至与之相反,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先进思想的阐释与传布带来了严峻挑战。微博主体的复杂化、信息的碎片化、文化的多元化,对社会先进思想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微博极易“生产”出盲目跟风的“乌合之众”,催生社会中的诸个体的极化情绪。这有可能消解社会思想与个体思想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损害个体对社会先进思想的认同度,给社会思想稳定大局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我们要进行审慎对待。

  规范媒介力量发展

  媒介力量的发展,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媒介力量的发展问题,科学规划媒介力量的整体布局,强化媒介力量的责任担当意识,从而规范媒介力量的发展。

  第一,正确认识媒介力量的发展问题。我们需要纠正一些关于媒介力量发展的偏见与误解,正确认识媒介力量及其发展,这是规范媒介力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要直面人被媒介力量“牵着鼻子走”的吊诡局面,积极扭转人与媒介力量之间的异化关系,恢复媒介力量作为“人的延伸”的本性,稳固媒介力量并非独立于人的力量而是人的延伸这一认识。这是促进媒介力量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其次,要避免落入泛技术化的陷阱,揭示观念的整体性变革是推动媒介力量发展的主要原因,从而确证技术进步与观念变革是媒介力量发展的根本缘由。最后,要警惕媒介力量“一家独大”的现象,重视不同媒介力量的存在价值,充分发挥其作用、限度及协同效应。

  第二,科学规划媒介力量的整体布局。对多元化的媒介力量进行科学规划,构建合理有序的力量格局,实现多元媒介力量的共同发力,是当下规范媒介力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一方面,各种媒介力量要根据自身传播或反馈的能力和效果,勘定自身的地位、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序列。在自上而下的传播通道和自下而上的反馈通道,可以共同组成媒介力量“传播—反馈”架构,形成立体化、多领域、全方位的“传播—反馈”格局。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未来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对此,我们要以协同发展为核心,对各种媒介力量的平台、内容、组织、技术、人才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整合,既保持自身的特殊性,又确立共同目标,从而推进媒介资源的共享,实现媒介力量的深度融合。

  第三,强化媒介力量的责任担当意识。媒介力量要承担起传播社会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大众的思想更新与行为调适的任务。首先,媒介力量要在思想互动中觉知自身的地位及其身份标识,精准定位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主渠道、践行者、弘扬者、守望者,使大众媒介、政治架构、课程体系、知识分子、社会调查等媒介力量在思想互动中各安其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独特作用,从而加强媒介力量对于责任担当的自觉意识。其次,在扮演好社会角色的同时,媒介力量要积极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职责,做应对思想争锋的“缓冲器”、疏导思想矛盾的“减压阀”、处理思想危机的“中间人”,为优化思想关系、提升互动效率,创造和谐稳定的思想环境。最后,我们应基于底线思维,树立媒介力量的责任担当。我们要警惕和转化“灰色地带”、遏制“黑色地带”,构筑积极健康的思想生态。

  (本文系苏州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苏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域中的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研究”(Y2021LX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基地)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