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迭代发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逐渐从想象走向现实,对人与社会带来越发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也从科研范围内具有一定程度共识性的概念逐渐被不同主体与文化赋予越来越多的含义,进而发展为某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本版两篇文章分别从主体与文化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现象与机器人现象进行探讨与反思,希望通过主体间与跨文化的对话,为相关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可能。
人工智能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作为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技术科学。人工智能从概念提出至今,尽管发展进程有起有伏,但在多重因素的助推下,其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各业流行的热门术语,与其相关的不同主体对其有不同的诠释和行为,形成了多维样态。本文通过考察人工智能相关的不同主体,对人工智能现象进行多维审思。
研发与应用维度
作为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主体,图灵在提出“机器会思考吗”的命题后,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学院夏季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人工智能”的概念。麦卡锡认为,“人工智能”一词与人类行为几乎毫无关系,唯一可能暗示的是机器可以去执行类似人类执行的任务。此后,科研人员分成了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和智能增强(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IA)两大阵营。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人工智能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果有:计算机可以解决代数应用题、证明几何定理、学习和使用英语等。一时间,人们雄心勃勃地认为,二十年内,机器将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者发现,虽然机器拥有了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但也遭遇到了一些当时无法克服的基础性障碍。其一,计算机运算无法解决指数型爆炸的复杂计算问题。其二,常识和推理需要大量对世界的认知信息,而计算机不能达到“看懂”和“听懂”的水平。其三,无法解决莫拉维克悖论(如果机器像数学天才一样下象棋,那么它可以模仿婴儿学习,但事实却证明很难模仿)。其四,无法解决部分涉及自动规划的逻辑问题等。
20世纪80年代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有:专家系统的诞生;发现智能可能需要建立在对分门别类的大量知识的多种处理方法之上;BP算法实现了神经网络训练的突破;提出机器为获得真正的智能必须具有躯体,需要有感知、移动、生存以及同世界交互的能力。但也遭遇到一些问题:1987年,科学家发现,专家系统虽然很有用,但其应用领域过于狭窄,而且更新迭代和维护成本非常高。
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云计算、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机器视觉等领域发展迅速。特别是2016年,AlphaGo战胜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2017年,AlphaGo在围棋网络对战平台以60连胜击败世界各地高手;而之后AlphaGo Zero从零开始,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对战AlphaGo取得了100∶0的完胜。此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通过人工智能及相关软硬件的发展,逐渐能够实现人脸识别等多种功能。
对此,很多专家学者肯定了人工智能在这一阶段的发展,并认为这次人工智能浪潮或许能够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逐渐向多个领域渗透,由此,一些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主体乐观地认为,在未来健康医疗、交通出行、销售消费、金融服务、媒介娱乐、生产制造,到能源、石油、农业、政府……所有垂直产业都将因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而受益。
与此相关,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亦成为近年来科技界的热门话题,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产业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的重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精进,伴随着需求领域的不断增多,人工智能也随之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蓬勃上升阶段。当前,世界各国逐步将发展人工智能写入国家发展战略。比如,美国发布《人工智能研发战略技术》,加速其研究进程;欧洲提出欧盟人脑计划;韩国提出“智慧首尔”计划等。我国则于2017年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确立了人工智能在新一代产业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宣传与营销维度
作为“人工智能”的宣传与营销主体,与其说他们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不如说,他们更加看重人工智能产品,或冠之以人工智能名称的产品将带来的商机与营销效益。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热门的宣传与营销术语,用以创造感知能力。但同时,我们需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
比如,不少产品在宣传、营销时,对人工智能概念存在滥用。某些厂商称人工智能技术将使家电由原来的被动智能转向主动智能,甚至可以代替人进行思考、决策和执行。类似的宣传也出现在物联网等领域,比如恒温器、淋浴花洒,这些物品可以监测你的使用习惯,给你推荐东西或当你不在家的时候为你节约能源。显然,这里作为“人工智能”的营销策略主体有意无意地混淆了“智能”的内涵。
智能通常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提醒人做什么、给人推荐什么。人类智能能够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把解决一个问题的能力举一反三地转化为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并能从过往经验的学习中,解决未来出现的新的、之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当前,人工智能的优势往往在于对非结构化信息、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和预测,通过分析、学习、总结大量历史数据,建立相关模型对此进行解释并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从而形成优质对策、提高效率。
在商品的营销环节中,智能客服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应用。当前,不少企业都进行了客服中心的智能化转型。比如,在电商行业,随着我国近年来电商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巨额交易量的背后,智能客服扮演着重要角色。与传统的人工客服模式相比,智能客服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显著优点,企业投入的智能客服成本可能仅为传统人工客服所需成本投入的10%,但工作效率却能够提升80%以上。智能客服还可一键对接企业所有流量入口,进行多渠道统一化管理。除线上文字对话交流,智能语音客服还承担了企业呼叫中心的大部分外呼叫及回访工作,帮助人工客服完成大量需要重复操作的简单工作,减少了人工客服的工作量。但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此类应用可能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反思与省察维度
作为对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宣传与营销等现象进行反思与省察的主体,主要关注点是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家庭和人自身的当下与未来的影响,其中既有乐观者,也有忧虑者。乐观者主要看重人工智能带来的正面影响;而忧虑者主要关注其负面影响。
在乐观者看来,人工智能将服务于所有人类,而不是部分优势人群。在人工智能为伴的世界里,公平、高效、便捷将会成为现实,人与人的差距会逐步缩小。人工智能将会是对人类弱点的弥补,而不是对人的代替。其一,人工智能对自然科学而言,将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智能的产生及作用机制等。其二,人工智能对经济而言,表现为专家系统深入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宏观效益与发展动能。其三,人工智能对社会而言,为人类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比如,现有的游戏将逐步发展为更高智能的交互式文化娱乐手段。
而在忧虑者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则会带来一些问题。其一,人工智能虽然促进了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劳务就业问题。人工智能在科技和工程中的应用,能够代替人类进行各种技术工作和脑力劳动,会造成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其二,伴随着人工智能和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不得不讨论人工智能本身带来的一些哲学与伦理学问题。从某些视角看,有些问题很可能触及一些伦理底线。其三,作为科学技术研究可能涉及的敏感问题,需要针对可能产生的冲突进行及早预防。
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首先,对于研发与应用而言,随着发展深入和应用领域的迅速扩展,人工智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家庭和人自身的影响,不仅具有当下性,更是对未来具有深刻、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涉及社会生活方式、经济运作方式、文化娱乐方式、教育模式、各行各业的运营模式、家庭成员交互方式等,而且也涉及文明的传承方式、人类思维方式和伦理精神的表现样态等。因此,仅满足于“认识什么”“能够做什么”,往往会被各种(合理和不合理的)需求和兴趣所左右,进而丧失“科学造福人类”的初衷。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上述忧虑者关于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的伦理底线思维值得关注。这种伦理底线思维,就是要在探索人工智能“认识什么”“能够做什么”的同时,关注人工智能“应该做什么”“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不仅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风险,还要探索其开发与运用带来或引发的经济、社会及人们生活、就业等方面的伦理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并制定相关的预警方略。与此同时,要将尊重人的生命与尊严、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伤害和有利的原则,公正公益的原则等,融入人工智能的顶层设计思想之中。
其次,就“人工智能”的宣传与营销而言,作为人工智能产品或相关产品的宣传与营销主体,应以诚信为本,积极引导相关消费者健康、合理、理智消费。此外,就人工智能的科学普及和相关人才的培养而言,不仅要强化通识教育,激发学习主体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还需培养其造福人类、尊重人的生命的伦理责任意识,树立负责任创新的理念。
最后,对人工智能的反思与省察,是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方面。尤其在人工智能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冷静反思和省察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是难能可贵的。正如印第安的谚语所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其寓意深远。这本质上是一种反思精神。反思与省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有通过反思和省察才能把握事物及其现象(包括人工智能及其现象)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不仅要关注其当下发展的利弊,更要审思其长远、全局等多维、多重、多元影响。因此,这种人工智能的反思和省察精神,不应仅是人文学者的人文伦理情怀,也应成为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主体、市场营销主体、人才培养主体的人文伦理情怀,并能将这种反思和省察的感悟凝结在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相关环境的营造、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与完善等过程中,进而全方位促进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14ZDB01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科学技术伦理研究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