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国茶道 探索儿童茶园博物馆
2020年06月17日 08: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6月17日总第1949期 作者:吴鸿雅

■6月13日,福建省福州市举办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图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演示。图片来源:中国新闻图片网

  中国茶道,大道造化,生生不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五千多年前,神农氏因中毒寻找解药偶然发现了茶的故事,家喻户晓。神农尝百草的实践与博物学本就存在某种共通之处,而中国茶道中所蕴含的以自然为根基、探索精神、包容性等,与博物学也存在很大的共鸣。对中国茶道的传承,以博物学方式为基础,对儿童进行亲知教育或许存在有效性与必要性。通过对儿童茶园博物馆的探索,能够展现传承中国茶道的一种新的可能。

  以自然为根基

  儿童茶园博物馆首要的建设,在于营造良好且真实的自然环境,最好就以天然茶园为基础来构建儿童茶园博物馆。中国茶,从其孕育、成长直至成品,皆源于自然。从茶树的生长、采青、萎凋、揉捻、干燥等诸多环节,都离不开自然造化。土壤、地形、地势、坡向、阳光、温度和水分,都和茶树生长及其品质息息相关。在不断适应环境的条件下,茶树富含钾、锌、硒等矿物质,并形成了茶多酚、茶氨酸、咖啡碱等更多合成风味的物质。也正是这些物质,使茶树既对地球环保有益,亦对人类养生有益。

  中国节气文化和中国茶道乃天作之合。节气,给了茶生长的时空底色。茶,一般可分为春茶、夏茶与秋茶,明前茶细嫩,雨前茶更香。回观中国茶树和自然的互为成全,彼此造化,也许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

  在茶道文化传播上,儿童茶园博物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儿童茶区和儿童茶叶博物馆;二是举办儿童茶道文化表演比赛;三是开展儿童采茶比赛;四是举行儿童茶道制作比赛;五是组织儿童茶道包装比赛;六是进行儿童茶道茶礼仪式研习比赛;七是开展儿童茶文化艺术展;八是举行儿童茶文化知识竞赛;九是积累以上活动资料并留存档案,做成展板,丰富博物馆相关主题馆藏。

  在儿童茶园博物馆的文化传播上,我们可以尝试输入关于中医药学的文化内容。关于茶疗,中国古代传统医学、药学、茶学有诸多记录。传说茶疗始于神农解毒,《神农食经》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华佗《食论》言“苦茶久食益意思”。陈藏器《本草拾遗》则进一步指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中国茶富含钾、锌、硒等矿物质,可分离出草酸、单宁酸等混合物,对人体颇有裨益。茶疗,提供的不仅是康复治疗,而且能够通过茶意象的展现,达到既审美又怡情的效果。奇妙的中医中医药学在茶疗上的优秀成果,将给儿童茶园博物馆一种全新的体验。

  探索自然潜在可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野生古茶树是中国茶道独特的形象代言人。野生古茶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主要的野生大茶树,所处环境基本上都特别险峻。武夷山的大红袍,茶之王者也,生于武夷九龙窠内的悬崖峭壁间,可谓“岩茶之首”。大雪山大茶树,树高30.8米,位于云南省双江县勐库镇大雪山海拔2200—2750米的山腰上,那里人迹罕至,年平均气温低于11℃,年降雨2000毫米左右。这样的原始森林,分布着国内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如此自然环境,却是古茶树合宜的生长环境。

  野生古茶树生长环境的艰险,打造了其不可复制的独特品质。陆羽有言,“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陆羽,包括很多茶人,都具有刚柔兼济的品格特征。陆羽从孤儿到茶圣,其《茶经》乃躬身实践的结果,其中的艰辛非一般人所能忍受。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既生动描写了品茶所带来的美好体验,也倾情地歌颂了茶人采茶与制茶的不易。

  “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去静字无妙法。”中国古茶树所处的静谧之所,是茶人修身养性的好地方。置身于古茶树的清雅中,可在时光流转中铭记岁月的馈赠;游走于古茶树的沧桑中,可在先哲思想中启迪灵感的妙悟;穿行于古茶树的灿然中,可在今非昔比中感念现世的美好……茶是天赋的灵草,茶人得其仙气,衣襟和居室都浸染茶香。也许是茶冥冥之中的指引,茶人们于茶中得其依托,守候茶树的最佳平衡点,乃至自我升华,至无境也。在儿童茶园博物馆的建设上,选准大茶树,可以为博物馆建设提供天然的案例。

  海纳百川 包容不同

  茶叶,能够包容并接纳多种可能。传统的中国茶,以茶鲜叶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制造加工过程可以形成不同种类的成品茶。其基本茶类是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以这些基本茶类的茶叶为原料,进行适当的添加调配,可以制造出品种多样的花茶、香料茶、果味茶等拼配茶,如玫瑰红茶、荔枝红茶、柠檬红茶、陈皮普洱等。这些拼配茶,既有茶香,又有花果香,其果味、色泽都别开生面。以基本茶类进行不同制作工艺的再加工,又可制造出紧压茶、萃取茶等。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茶能够多视角、全方位地再现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特征的文化碰撞,充分体现“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的丝路精神。茶是自然的馈赠,中国人经年累月地在和茶的相遇、对话中,与茶共同成长,一起积累了不胜枚举的生存智慧。而中国茶道与博物学的对话,则能够促进双方的飞速发展。

  总之,博物馆并不是一座静止的房子,而是时刻行走在路上的一种流动想法。博物馆不只是记忆场所,更是穿越过去与现在、连接现在与未来、铺陈统一与多样、演绎持久与变化、弘扬风格与个性之桥梁。在得天独厚的中国茶道文化的滋润下,中国茶道代代传承,孩子们赏阅茶园,品茗茶道,浏览博物馆,于此间寻找茶道真意。一言以蔽之,中国风旗帜下的儿童茶园博物馆,是传承中国茶道的一种尝试,这既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责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茶道科技文化研究”(17BZX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