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数字技术融入教育实践的积极方式
2024年02月07日 1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7日第2832期 作者:傅维利 傅博

  数字技术是一种能将图、文、声、像等信息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言以便进行再次表达、计算分析、加工存储以及快速传输的技术。近年来,以大数据、元宇宙、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逐渐成为数字技术在当今时代迅捷发展的重要标志。数字技术正从信息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广应用场景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资料,2022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85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3亿人,专任教师总数达到1880.36万人。这个巨型群体为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空间。有研究机构估算,目前我国仅教育软件市场规模就达数千亿元。因而,研究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为领域,充分展现其创新品质的鲜明亮色和新引擎的巨大推动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教育的现代化水平乃至推动整个社会快速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数字技术应在更广阔教育领域积极作为

  教育中的问题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教育问题。宏观教育问题主要关涉的是教育与社会体系其他部门的关系,如流动人口对中小学布局的影响。中观教育问题关涉的是在教育体系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布局形态以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构建与改革,如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以及各级教育间的比例关系。微观教育问题关涉的是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数字技术在微观教育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依托数字技术的智慧课堂、智慧校园和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例如,目前教育部开办的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自2022年正式上线以来,累计浏览量超过250亿次;利用虚拟现实和元宇宙技术,数字技术在教学场景改进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突破;互联网拓展了学习者的交往范围和获取教育资源的空间;依托计算机视觉分析技术,研究者可以较为准确地捕捉到,班级教学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发生游离的基本特征;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和微测评技术,教育者能够比较准确地判定学生学业成就的可视化发展曲线、认知风格、发生问题的基本类型以及其成绩在宏大学生群体中的位置。这些都为改善教育教学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新的进路。

  但应当看到,目前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仍有许多亟待突破的地方。一方面,社会迫切期待数字技术在解决宏观和中观教育难题中能有大的作为。比如,如何科学地解决人口流动对各地义务教育稳定发展扰动的问题?如何为政府提供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帮助政府更公平地向各地分配教育部所辖高校的招生名额?如何准确判断现实各级各类教育间的现实比例关系对未来若干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影响?这类复杂的宏观和中观教育问题需要通过构建复杂的计算模型并处理海量的数据才能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微观教育中许多重要问题需要在数字技术持续深耕下才可能有大的突破。这类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数字技术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学中(如场景模拟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运用到何种程度以及按照怎样的节奏运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赋能现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过程中,数字技术如何帮助不同学生在广阔的空间中快速寻找到与其发展水平和内在需要适恰匹配的教育资源?数字技术在科学评价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能为路径和有效技术手段是什么? 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优质教学资源的汇集、筛选、传播及产权界定和网络使用权限问题?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至今之所以迟迟没有得到解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目前商业运作模式主导了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发资本进入教育中非盈利领域的意愿不强。选择具有“获利效应”的开发项目已经成为目前相当多数企业驱动数字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的基本依据,这使得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呈现“斑驳”状态,在一些关涉教育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领域中仍处于失位状态。二是没有形成相关领域专家特别是教育专家与数字技术专家通力合作的体制和机制。数字技术的优势在于计算快速精准、传输迅捷,但如果相关专家没能解决前端的原理性问题,后边算法的设计和大范围推广将失去基本前提和依据。

  要破解这些难题,首先应确定教育的公益性地位,从根本上扭转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逐利态势。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既调动市场的力量,也充分利用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以国家主导的方式,动员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和数字技术等相关领域中的优秀专家,采取分工合作、接续研究的方式,集中力量突破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教育重点和难点问题。

  其次,要对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复杂性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做好相关原创性基础研究工作。不少人急功近利,前端的基础性研究尚未突破,就急于做数字化转化,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目前,以确定性及快捷性为重要特征的数字技术与作为复杂现象的教育之间的关系,在不少研发者心目中仍存在不小理念和开发思路上的错位。比如,人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乃至思维的发展与某门课程学习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它还与人的优势潜能、努力程度、学习中的人际关系以及教学方式方法等都有着复杂的关联。如果仅仅按照“课程学习”与学习者“某种发展”一一对应的简单思维逻辑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即使研发者对特定课程做了出色的数字化加工,所设定的教育目标通常也是要落空的。因此,人们对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既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又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基于复杂科学的立场和原理,勇于在基础性研究上下足功夫。只有当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在基础性研究方面实现了大的原创性突破,成果转化才可能产生持久性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遵循教育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应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从而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当前一些人利用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乱为行为违反了我国当代教育应有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特征。

  其一,一些不良游戏软件极易引发儿童青少年上瘾,严重损害年轻一代的身心健康。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杰弗理·霍尔(Jeffrey C. Hall)等人的生物钟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网络游戏上瘾对人类健康的负面影响。有专家估算,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的比例接近10%左右。相当数量的游戏软件开发商是按照迎合和刻意放大人的本能需要来设计游戏软件的,其产品成为反教育、反健康的助推工具。

  其二,一些可以代写论文或作业的应用软件如ChatGPT等,严重违反了人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的理论,人的发展是在学习社会历史文化和具身训练中逐步实现的。如果这些参与性学习和训练过程被数字技术替代,学生身心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因为辩证思考、复杂博弈、价值辨析、趋势预判和超越定式主动创造等高阶思维方式需要在参与式的思维训练和具有真实任务要求的实践中才能发展。

  其三,近些年市场上充斥着五花八门的助考类教育软件,一些软件开发商刻意夸大甚至虚假宣传这类教育软件的“神奇”功能,使公众对教育软件产生了大量负面评价,严重影响了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声誉。

  为此,应按照系统化整体化的思路治理这些乱为行为。首先,政府要进一步强化相关法规的制定,弘扬契合时代要求的网络伦理规范。要严把教育软件的审定环节和网络运营的监管环节,依法依规严惩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其次,教育软件开发和网络运营企业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依据正确的政治理念、伦理规范和教育原则,用心做好一流数字产品,在公众心目中重塑教育软件产品诚信、新颖、便捷的优良形象。再次,学校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伦理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和教育目标,使年轻一代成为既能践行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又能有效抵御网络欺诈行为的强大群体。最后,家长要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在使用数字技术特别是网络方面为子女做出良好的榜样,并将引导、监管子女用网行为作为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系深圳大学湾区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