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原则
2023年03月09日 09: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3月9日总第2606期 作者:叶秋辰

  社区是居民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儿童的栖息之地。儿童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对象,为儿童营造一个安全祥和、平等互助、服务完善的社区环境,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建设儿童友好社区,就是要进一步让社区成为儿童温暖的“家”。一个“儿童友好社区”,既要有硬件设施的完善,也要有软件环境的丰富。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我国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其基本路径和实施策略,需要注意并遵守一些重要原则。

  借鉴国际经验。张会平通过总结国际相关经验,提出我国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一要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建立相应评估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可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估指标。例如,越南将“免费发放铁片的比例”作为评估指标以降低当地女童贫血率的举措。还有建立专业的评估和监督机构,例如白俄罗斯的“儿童中心”、巴西的“城市中心平台”等为儿童提供相应保障的专门机构。二要构建多方联动合作机制,鼓励社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可借鉴国际上为推动多个主体开展联动合作进行的相关经验,如白俄罗斯设立“CFCI协调委员会”、越南胡志明市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服务设立三个社区工作中心。三要创新儿童参与途径,将儿童的声音纳入城市决策和建设中。例如,白俄罗斯设立“儿童、青年议会”平台与“青年公民核心战略”,越南通过举办论坛等方式探讨保障儿童参与权的举措。

  立足本土实际。我国作为一个城市化进程势头正劲的发展中国家,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之路。宗丽娜就如何推动我国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提出应基于国际“儿童友好型城市”理念,并结合我国社区建设与治理实际进行本土化建构。一是形成“儿童友好”的社区氛围,在社区内普及“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理念。二是地方政府可结合社区本土情况探索并改进“儿童友好型社区”服务购买机制,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带动“儿童友好型社区”的建构。三是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本土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机制”,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培养“儿童友好”本土化专业人才。

  体现儿童本位。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关键在如何体现“友好”。落实“儿童友好”,不仅要充分考虑儿童身体状况,还要更加重视其心理、行为特点。一要聚焦儿童视角。如在社区儿童中心,通过调整儿童玩具、绘本的摆放位置,将所有的安全物品放低,以便儿童取用。留足开放空间,方便儿童参加各种游戏,满足儿童自由玩耍的天性。二要注重儿童需求。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可以“安全+舒适”,打造家门口的儿童友好空间,根据儿童年龄与性别的需求差异,提供多种属性与功能的空间和场所。三要做到普惠公平。由于市场提供的同类“儿童友好”服务价格高昂,可以设置“社区亲子中心”,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远低于市场价的费用且便捷优质的“儿童友好”服务。

  挖掘社区资源。相对有限的社区资源与日益多样化的社区服务需求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极大地制约了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为此,李伟梁提出必须注重社区资源的挖掘,以推动社区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一要培养社区志愿者。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友好互助的爱心氛围,激励志愿者积极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对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为其增能赋权。二要助力全职妈妈再就业。在实践中,有的地方推出“妈妈馆长计划”,优选社区内全职妈妈参与课程组织与场馆维护,助力其实现“带娃—家庭—工作—自我价值”四重平衡,提升居民社区资本。三要打造社区慈善商店。通过在社区内开办慈善商店,筹集社区开展“儿童友好”活动所需资金,助力“儿童友好社区”的建构。

  注重整体设计。“儿童友好”政策和服务的载体是空间,只有空间友好,才能为儿童安全出行等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沈瑶等认为,一要配建“儿童友好”的公共空间。如有的社区通过设置鸟类招引区、昆虫喂养区、儿童沙池、亲水活动区等游戏区,打造主题户外空间,丰富儿童户外活动体验。打造“彩虹厨房、幸福餐桌”等亲子空间,增强社区家庭亲子关系。二要优化“儿童友好”的出行环境。可通过设置儿童慢行通道、慢行标识和减速带、独立步行路权的连续路径等,打造安全街区空间,为儿童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三要配置“儿童友好”的公共服务设施。深圳市通过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符合儿童步行规律的“五分钟社区儿童友好生活圈”,保障社区儿童能便捷地享受到基本服务,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强化协同推进。多方部门需要共建共享,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一要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通过日常宣传和趣味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儿童的社区参与意识,推动儿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保障“儿童友好社区”中儿童的参与权。可设计“我与我的社区”等活动,培养儿童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二要营造共建共享格局。可以发起“儿童友好”社区专项基金、举办“儿童友好”论坛、共创“融乐园”“逗乐园”等儿童空间、培育“鑫金融社区儿童支持计划”等一批特殊儿童关怀类项目,以推动社会力量的深度参与,探索共建共享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模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南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